肥猪肉竟被评为ldquo十大最有营养

肥猪肉是餐桌上的常见肉类。不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且烹饪方式也非常多样,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肥猪肉的部分,许多人可是就好着这一口肥腻腻的油香啊!可是随着年纪的往上,中老年人越来越不敢多吃肥猪肉,总觉得脂肪含量丰富,容易对心血管造成损伤,对身体健康无益。

之前英国广播公司BBC发布了一篇报道,公布了科学家们评选出“十大最营养的食物”,在这份榜单上,肥猪肉居然在最有营养食物里位列第八!这肥猪肉到底好在哪里呢?

肥猪肉里含量丰富的神秘物质

其实,脂肪也分“三六九等”:单不饱和脂肪酸是好脂肪;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中间脂肪;饱和脂肪酸是坏脂肪。而肥猪肉甚至猪油中恰好富含大量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与橄榄油主要成分类似,所以相对更营养。

单不饱和脂肪酸的作用1降低胆固醇

可增加胆固醇的排出,并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

2控血糖

能够相对降低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对餐后血糖水平的降低更加明显,在临床上更能适合于糖尿病患者的营养需求。

3调血脂

研究结果显示,减少膳食脂肪和胆固醇摄入量,适当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摄入对高血压人群降低血脂水平,控制血压是很有效的。

4促进维生素吸收

单不饱和脂肪酸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可以让人们更好地储存维他命。

除了猪肉,日常生活里也可以通过多吃坚果,鲈鱼等。在食用油上选择适量的橄榄油来炒菜等方式来获取单不饱和脂肪酸。

不过肥猪肉中也富含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约为5:5)和胆固醇,它们是心血管确定的独立危险因子。如果过多食用,也容易损伤血管。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肥猪肉的健康吃法

延长肥猪肉炖煮时间

《食品科学杂志》一项实验表明,肥猪肉经过长时间炖煮后,脂肪含量会减少30%~50%,不饱和脂肪酸增加,胆固醇含量下降;尤其是在炖煮分钟时,饱和脂肪酸下降最多。

国内有研究发现,随着炖煮时间的延长,红烧肉中的饱和脂肪酸下降,单不饱和脂肪酸增多,比例向橄榄油靠拢,相对更健康。同时,烹饪时间延长,脂肪会从细胞中出来,油脂就随之减少。

神仙搭配1肥猪肉+白萝卜

“仙人骨”,即药食同源的白萝卜。白萝卜性凉味甜,入脾胃经,有清热泻火、消食宽中的作用。萝卜还能解腻,是肉的“黄金搭档”。萝卜中含有芥子油、助消化的淀粉酶,以及木质素。木质素被胃肠道吸收后,能激发巨噬细胞的活力,提高机体免疫力。

2肥猪肉+春笋

春笋里的膳食纤维很丰富,而膳食纤维可使2型糖尿病、结直肠癌、冠心病的死亡率下降5%~27%。而且春笋的结构呈蜂窝状,更能辅助吸收油脂。让其与脂类分子结合,就能减少人体对脂质的吸收。是肥猪肉的健康搭档,二者搭配使猪肉吃起来不仅肥而不腻,而且不容易伤到心血管。

注:竹笋富含草酸、植酸,烹饪前需焯水3~5分钟。

3肥猪肉+魔芋

魔芋富含的魔芋多糖是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可以阻碍胆固醇在体内的吸收,阻断胆固醇的肝肠循环。辅助抑制脂肪吸收,吸附脂肪并排出体外,能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帮助控制食量。

不去猪皮

很多人在烹饪肥猪肉前总会把猪皮切掉,以为可以“去掉胆固醇”。殊不知猪皮中的蛋白质含量非常高,且90%以上是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有一定的延迟细胞老化、美容的作用。此外,血管壁上也含有胶原蛋白,吃点猪皮对心脑血管也有好处。

而且猪皮也是一味中药,《伤寒论》说“少阴病,下痢,咽痛,胸满心烦者,肤汤煮之”,这里的“肤”就是猪皮。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红肉一天40-75g足够,50g等于1两。健康人每周最好不超过一斤红肉,能控制到6两以内更佳。

老年人、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和脑卒中尽量少吃红肉,每周控制2-3次,每次不超过1两。心血管人群最好少吃五花肉、臀尖,因为脂肪含量较高。

挑选猪肉的秘诀

1观色泽

猪肉的色泽是鉴别一块猪肉好坏的重要标准。好的猪肉颜色呈淡红或者鲜红,颜色均匀,肌肉有光泽,脂肪洁白。不安全的猪肉,往往肉色暗淡,脂肪缺乏光泽。

2闻香气

新鲜的猪肉,会带着固有的鲜香气味,不含化学药品和抗生素,哪怕是白水清煮,不加任何调味料都毫无腥臭味,口感柔糯鲜香。不新鲜的猪肉,通常带有氨味或酸味。

3触感

好的猪肉会有一个好的触感,如果肌肉表面呈微干或稍湿,而且用手触摸不粘手,弹性好,指压凹陷立即复原。不新鲜的猪肉,表皮干燥,切面发粘,弹性差。

4看形状

新鲜肉很少会有水或者血水渗出,表面没有任何斑痕。而不干净的猪肉,表皮有红点或者血点。

坚决不吃猪的三个部位

猪身上有三个部位不能吃,那就是甲状腺、肾上腺和病变淋巴结。一旦误食,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能有生命危险。

其实,一般情况下,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猪肉已经摘除了这三块肉,你可以放心食用。

但是对于那些没有依法进行屠宰的猪肉,就一定要擦亮眼睛。

今日节目预告

《春季慎防“消化性溃疡”》

春季到来,出现腹部不适、恶心、干呕等症状的人越来越多,消化内科门诊就诊及内镜中心检查的人也随之增多。你知道吗?出现上述症状的罪魁祸首竟然是消化性溃疡。为何春季好发消化性溃疡?我们又该如何预防消化性溃疡呢?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郑培奋,为你打响春季保“胃”战!精彩节目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aiwanqi.net/sjkf/48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