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五谷,养五脏

食五谷,养五脏

中医说,人体内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统一;人和人生长的外界自然环境相互统一。五谷,是人们饮食生活中的中药组成部分,它和我们的五脏六腑及身体的其他组成部分有着怎样的对应关系呢?具体对应关系见表1。此处列出的对应关系,是指在中医理论中,不同种类的五谷对应人体作用的不同亲和性。

表1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与五谷的联系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与五谷具有密切的关系。翻开任何一本经典的中医书籍,书中都会告诉你:人想要保持身体健康,都离不开水谷的精微细化,以生气血为我们的五脏六腑、肌肉、皮毛、骨骼以至于四肢百骸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水谷物质的充养,就不可能有健康的身体。谷就是指“五谷”。按照传统中医理论的推断,人类应该活岁。大家看到这个数字是不是都会大吃一惊,觉得不可思议?另一方面,现代西方医学也认为人的寿命在理论上是可以达到生长期的5~7倍,也就是~岁。可是比照现代人的平均寿命,不得不感叹,实际上我们却只活了个零头。据统计,现在世界上平均寿命最高的是日本人,平均能活到76岁,而中国人平均寿命只有74岁。人的健康需要靠水谷的精微细化以生气血,难道我们每天吃这么多的饭还不够吗?其实未必是你的饭量不够大,吃的谷类物质量不够大,而是缺乏一个正确的饮食方法。换个角度考虑,大家一天当中能把这五谷吃全了吗?吃的时候是不是分量足够?我想,大多数人是吃不全的,更不用说每种食物的分量和配比了,所以身体出现各式各样的症状,寿命减退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参照表2中五谷和五脏的对应关系,以达到补养五脏的效果。同时,研究也表明,五谷杂粮对五脏的补养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中医认为,五谷不仅可以填饱肚子,解决饥饿问题,还是五脏食疗养生的重要原料,因此,早在古代就有“一谷补一脏”的说法。针对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即经常每餐大鱼大肉,五谷在饮食中的地位相对较低,我们不得不提出紧急呼吁:想要健康常伴,平时就应该多吃五谷类食物。吃五谷类食物,在缓解饥饿的同时,还能够增加纤维素的摄入,从而加强胃肠道的蠕动能力,具有较好的排毒效果。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针对性地滋补五脏就不是难题了。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下五谷类食物的滋补吃法吧!

高粱养肝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但健康水平和消费水平却不一定能做到呈正比上升。在我们为了生活,为了工作不断奔波的同时,肝脏类疾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其主要原因还是人们在生活中缺乏保养的意识,每天吃多了油腻的东西,再加上生活习惯不科学,吸烟者越来越多,一些明知道有害的习惯却不能及时改正,导致我们的身体素质在不断下降。高粱在我们生活中并不陌生,它是我们常见的杂粮之一。高粱的用途有很多,它不仅可以用来做馒头,还可以用来酿酒,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下《内经》中有关高粱的养生作用吧。

高粱和大豆都属于杂粮,但在五谷里却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中医认为高粱具有和胃,消积,温中,涩肠胃,止霍乱,凉血解毒的功效,对于消化不良,脾虚有湿及小便不利,湿热下痢等有治疗作用。

在我们挑选高粱的时候,要注意挑选那些富有光泽,颗粒整齐,无沙粒,干燥无虫,闻之有清香味,碎米极少的高粱,这样的高粱质量才比较好;而那些碎米多,颜色发暗,潮湿又有霉味的高粱,质量不佳,不宜选购。

关于高粱米的日常食用,也有一定的讲究。首先,在做法上,一定要煮烂,以供早晚食用;在形式上,可以做成稀粥、干饭,还可磨粉后制作饼、糕团等,形式不拘一格。再说高粱米的功效。高粱类食物(煮米成饭或者研粉为饼等),有充饥养身,健脾益胃的作用,若煮粥,亦可供脾虚水湿者食用。民间就有选取高粱米和甘蔗汁,按照1∶4的比例,一同放入锅内煮成高粱甘蔗粥的做法。此粥具有益气生津的作用,对口干舌燥,痰热咳嗽,唾液黏涎者有食疗作用。另有医者用高粱大枣散(高粱米60克,炒香;大枣10个,去核,炒焦,同高粱米共研成细末,加入适量白糖,混合均匀)每次6~12克温开水送服,本方对于小儿消化不良,肠胃虚弱,大便稀溏或少食腹泻等有很好的疗效。此外,在食用高粱米之时,切忌与中药附子或瓠子一起食用。

大米润肺

大米是饮食中的主食,属于五谷杂粮之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食品,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很有好处。大米,入脾、胃、肺经,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除烦渴,滋阴润肺的作用。经常喝点大米粥有助于津液的生发,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皮肤干燥等不适。古代养生家还倡导“晨起食粥”以生津液,因为肺阴亏虚导致的咳嗽、便秘患者可早、晚食用大米粥。若煮粥时加点梨,效果会更好。

大豆养肾,绿豆养肝

五谷中的“豆”和“肾”相对应,五色中的“黑”也和“肾”相对应,这毫无疑问奠定了大豆中黑豆“肾之谷”的地位。中医认为,黑豆味甘,性平,无毒,有解表清热,养血平肝,补肾壮阴,补虚黑发之功效。李时珍曰:“黑豆入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胀、下气,治风热而活血解毒。”在豆类食品中,不同于黑豆的是,绿豆对肝脏的滋养作用最佳。绿豆因种皮的颜色为青绿色而得名。绿豆中富含钙、铁、磷等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它的食用价值我们有目共睹,更难得的是它还具有非常好的药用价值,素有“济世良谷”之称。

《内经》说,肝居东方,其色青,主生发。绿豆味甘,性凉,归胃、心经,具有清热解毒,止渴健胃,利尿、消暑除烦,利水消肿之功效,主治湿热泄泻,暑热烦渴,疮疡肿毒,水肿腹胀等。绿豆的营养价值很高,可以说浑身是宝。比如说夏季常喝绿豆汤,不仅能增加营养,还对糖尿病、咽喉炎、肾炎、动脉硬化、高血压、肠胃炎及视力减退等病有较好的疗效。此外,绿豆皮可以明目;将绿豆粉敷在创面上,可以治疗疮肿烫伤;绿豆芽可以解酒。

现代人工作压力比较大,生活没有规律,喝酒、吃肉过多,经常熬夜,因此肝火过旺,易发肝病。绿豆粥,可以治肝升发太过,清肝火,有高血压、高脂血、脂肪肝等症候群的人,更宜常食。除此之外,绿豆汤加入菊花、枸杞冲泡,既养肝血之不足,又能够清肝明目,还可以降血压、降血脂,对头晕有改善作用。对眼病、中毒、水肿、红眼病、高血压患者来说,绿豆食品乃是上上之选。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绿豆虽好,但考虑到绿豆性寒凉,所以也不是任何人都适宜的。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一些脾胃虚寒,素体阳虚,泄泻者应慎食。另外,绿豆在制作的时候不宜煮得过烂,以免维生素和有机酸遭到破坏,减弱其清热解毒功效;煮的时间也不宜过短,因为未煮烂的绿豆腥味强烈,食后易恶心、呕吐。绿豆忌用铁锅煮。还有就是注意在服药的时候,特别是服温补药时,为了不降低药效,也要避免吃绿豆食品。

小麦养心

“五谷之贵”唯小麦。在五谷中,小麦被认为是唯一得四时之气的谷物。根据小麦的生长特点,中医认为,小麦性味甘平,能够止汗除蒸,还具有补木生火,间接补益心血心气的作用。古人在《本草纲目》有这样的记载:“小麦秋种冬长,春生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从其营养成分的角度来说,小麦富含蛋白质、淀粉、矿物质、脂肪、铁、钙、核黄素、硫胺素、烟酸及维生素A等营养元素。但小麦品种繁多,而且生长环境各异,因此各个品种之间,营养成分的差别也比较大。从蛋白质的含量看,我国北方的小麦中蛋白质含量较高,磨粉后制成的面食富有弹性,而且筋道。

据记载,小麦可治疗妇人脏躁。妇人脏躁,乃心血不足形成,具体表现为心悸不安,失眠多梦,喜悲欲哭,呵欠连连,可将小麦与甘草、大枣同食。盗汗,体虚自汗者,宜用浮小麦(即干瘪不饱满,淘洗时漂浮于水面的部分,实际上就是未成熟的嫩麦)与大枣、黄芪一起煎汤服用。《本草纲目》记载,小麦善补心气,因此如果您悲伤欲泪或者心情烦躁,可以吃一碗热乎乎的面条,以此来调节心情。心烦失眠者可用小麦和大枣、大米一起煮粥服食。此外,麦麸(即小麦的空壳制成的碎末)中的膳食纤维含量较高,因此对糖尿病、高脂蛋白血症、痔疮、动脉粥样硬化、结肠癌、老年性便秘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因为小麦的蛋白质含量较高,脾胃虚寒的人不适宜服用,其余人群一般无特殊禁忌。

小米养脾

中医学中,小米味咸、甘,入脾、肾、胃经,有利于调理脾胃,还具有滋阴养血,安神安眠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作用当属补益脾胃。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食五谷而化精”靠的是什么?答案是脾胃。脾胃调和,其他的内脏才能够获得营养来源。因此,养脏先养脾,而养脾可以选择吃小米。不仅如此,小米中还含有丰富的营养。小米的生发性最强,是五谷之首,也是五谷中营养最全面的。小米中富含维生素B1、B2,因此对防止口角生疮及消化不良有很好的功效。此外,小米还有减轻色斑色素沉着和皮肤皱纹、防止衰老的作用。小米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每克小米含脂肪1.7克,蛋白质9.7克,碳水化合物76.1克,最可贵的是每克小米含有的胡萝卜素达0.12毫克,且维生素B1的含量位居所有粮食之首。这是一般粮食中不具备的,小米不需要精制,因此相对于其他谷物来说,能够更好地保存自身营养成分。

胃喜温不喜凉,因此,小米的温补作用对脾胃虚寒的人无疑是一剂良药。老人经常食用小米粥,可益寿延年,补中益气。小孩子很容易拉肚子,这是因为小儿多脾虚。用新鲜的小米煮粥,选取上层米油喂食小儿,立竿见影,有很好的治愈效果。而且,经常食用小米可以健胃补脾,增强脾胃的功能。手术、病后等体虚的人,也可以食用小米粥来养脾。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产妇最补益的食物不是鸡汤,而是小米粥。

一般人均可食用小米,病人、老人和产妇尤其适用,所以小米是病人、老人、产妇常常选用的滋补食物。当然,正因为小米具备自身的特点,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食用小米,例如小便清长,素体虚寒者应该少食,气滞者忌用。

—END—

编辑:刘贺杰

版权声明: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aiwanqi.net/zycf/70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