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迦PUJA——印度教法会礼拜仪式中的食物
信仰食物:祭品的神性“营养”
吴秋林
基于学界饮食文化意义本身研究的丰硕成果,以宗教人类学的视角对物质文化进程中的食物信仰性进行探究。专就族群赖以生存的基本食物的文化属性详加分析,窥探其在体制性宗教信仰与民族民间宗教信仰文化观念的建构过程中,表现路径之不同和所承载的重要作用。无论是体制性宗教的特殊标志,还是民族民间宗教信仰中以祭品加以改造的方式,都相当程度阐释出信仰食物在与神灵互通实践中的精神营养内涵,以及于此两种文化信仰氛围之下的饮食男女的意义关系。
信仰食物;祭品;神性;饮食文化;饮食人类学
作者简介:吴秋林(-),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学、宗教人类学。湖南吉首;
文章来源:原发于《民族学刊》年第3期第37-44页
信仰食物是祭品,以及包含了信仰精神和观念的食物。这样的食物在日常状态下就是食物,但在经历了某些仪式过程之后,就可以成为信仰食物,并且反过来表达信仰的精神和观念,此时,它们与日常食物有着明显的界线。在体制性宗教中,这样的食物已经被深刻地表现在经典的教义中,对于这些食物的宗教定义非常明确而直接,它们直接参与了宗教精神和观念呈现的意义过程。在某种食物被选中作为祭品,以及以神灵的名义给予食品的时候,这种选择就一定包含了生存者的地域情景和文化情景,食物在经过祭祀,以及上帝之名给予之后,就会包含某种神性“营养”赐福于人;或者说祭品已经作为一种礼物献给了神灵,在神灵“享受”了这些事物之后,又会回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成为一种食品。这种通过仪式的转换,以及以上帝之名给予的食品,我们称其为“信仰食物”。这是一个人类饮食文化比较有意思的角度,它会给予我们一些非常有趣的启示,比如信仰食物对于人的食物欲望的控制,以及信仰食物中“双重营养”意义。
一、饮食文化研究回顾
食物就是人们的一种赖以生存的物品,但人们从来都没有像动物一样把食物仅仅看成是一种纯粹的获取能量的食物,而是把食物与自己的文化存在结合起来,形成自己文化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食物就参与了文化的构建,并且成为饮食文化。食物与信仰文化关联也是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故我们理解信仰食物的文化意义还应该从饮食文化的一般研究中开始。
对于中国的饮食文化研究,谭志国在《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一文中说:“与灿烂辉煌的中国饮食文化相比,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明显落后。有着各种学术背景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饮食文化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中国饮食文化研究还远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1]这意思很明显,我有极为丰富的“吃”但很少“研究”为什么。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饮食文化研究还是开展了起来。研究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二是对于国外饮食文化的研究;三是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特色的研究;四是地方和民族饮食文化的研究。
(―)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
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在《中华膳海》[2]中表述为:饮食文化指饮食、烹饪及食品加工技艺、饮食营养保健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文化艺术、思想观念与哲学体系之总和。并且根据历史地理、经济结构、食物资源、宗教意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将世界饮食文化主要分成三个自成体系的风味类群,即东方饮食文化、西方饮食文化和清真饮食文化。在《饮食文化概论》[3]中,其概念表述为: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的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科技、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在这些认知中,饮食文化中有艺术、科技、习俗、思想、哲学、传统、营养等一系列的要素,以及在这一系列要素之下的饮食文化分类。从中不难看出,饮食不仅仅是“果腹”的问题,而是一个在人类文化中关联性极强的问题。“民以食为天”在物质生存上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人类食物的文化也有“割不正不食”的问题。
对于饮食文化的概念性质,国内知名学者的见解多方:比如季鸿昆认为,饮食文化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4]。金炳镐认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在于:继承性和发展性、层次性、地域性、民族宗教性[5]等等。涉及概念和其他,还有徐新建、王铭珂的《饮食文化与族群边界——关于饮食人类学的对话》[6]等。
(二)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在近现代最早始于张亮采的《中国风俗史》[7],该书以风俗表述为主,但每章都有一节来“说”饮食,时间从远古至于明代。之后其他的零星研究有董文田的《中国食物进化史》[8]郎擎霄的《中国民食史》[9]等数种。真正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起于20世纪80年代,年后,赵荣光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概论》等5篇论文陆续发表,年他的《中国食文化研究述析》[10]最有影响力。金涛声的《华夏饮食心态与饮食文化》认为:“华夏人具有求美品味、重养尚补、助兴寄情等饮食心态,构成了独具一格的饮食观,它对华夏饮食文化的发达及其特色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11]。这样的研究还有姚伟钧的《二十世纪中国的饮食文化史研究》[12],季鸿矗的《中国烹饪
文化研究工作中的十大关系》[13]《建国60年来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回顾和反思(上)[14]《建国60年来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回顾和反思(下)[15]等亦很重要。
(三)国外饮食文化的研究
蔡晓梅、刘晨的《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国外饮食文化研究进展》认为:“人文地理学视角下国外饮食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饮食的象征意义、饮食的文化经济、饮食的文化政治以及饮食与认同的相关研究四个方面。”[16]陈光新的《世界饮食文化评述》[17]对3大鲜明地域、8个独特国家、5个古朴民族和5种奇异宗教的饮食文化进行一些概略的评述。这样的研究还有孙太群的《中美饮食文化的对比研究》[18]、姜毓锋的《美国饮食文化综述》[19]等。
(四)地方和民族饮食文化的研究
关于地方性的饮食文化研究有方铁的《论云南饮食文化》[20]、谢菊莲的《西域饮食文化初探》[21].、曾国军、刘梅、刘博、蔡晓梅的《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过程研究一一基于符号化的原真性视角》[22]、刘慧的懈平县肇兴侗族饮食文化述论》[23]、胡亚丽的《贵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24]等。
民族饮食文化研究有刘亚朝的《德宏傣族民间的饮食文化》,他认为:“傣族的饮食文化是傣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傣族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都对傣族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各种影响。综合而言,傣族以稻米为主食,菜肴则喜好酸味,喜好凉食,少食肉类。其传统的饮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养生之道有许多相合之处。”[25]王希辉的《土家族饮食文化变迁的历史考察》认为:“饮食文化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史是土家族日常生活史的重要内容。”[26]
在以上的这些研究中,就饮食文化本身意义的研究比较多,涉及食物与信仰的极少,如果宽泛而言,在饮食文化中论述认同和族群边界的可以认为涉及食物与信仰文化,但这与食物与信仰文化的之间的极为广泛的存在和联系是不相符的。
二、观念和精神:体制性宗教的信仰食物
体制性宗教主要指在世界上扩张和不断传播,有着“三宝”(信仰主神、法度、传教组织)的宗教,比如基督教、伊斯兰、佛教等。在这些宗教中,食物也是它们信仰观念和精神表达的一种载体。
基督教的《旧约?出埃及记》第16章中:“以色列全会众从以琳起行、在出埃及后第二个月十五日、到了以琳和西乃中间、汛的旷野。”因为没有吃的,向上帝发怨言。于是“我已经听见以色列人的怨言。你告诉他们说、到黄昏的时候、你们要吃肉、早晨必有食物得饱、你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之后,在此地“到了晚上、有鹌鹑飞来、遮满了营。早晨在营四围的地上有露水、露水上升之后、不料、野地面上有如白霜的小圆物。”“这食物、以色列家叫吗哪、样子像芫荽子、颜色是白的、滋味如同搀蜜的薄饼。”“以色列人吃吗哪共四十年、直到进了有人居住之地、就是迦南的境界。”①这样的食物就是典型的信仰食物。“有鹌鹑飞来、遮满了营。”这是耶和华向以色列人说的肉,吗哪是耶和华所说的吃的,而且一吃就是四十年。在沙漠里这样的食物非常神奇,不说是神赐予的食物都很难。我在一次人类学田野中吃过沙漠中的一种蘑菇,就非常类似于以色列人的吗哪。以色列人吃了这样的食物,在基督教的信众的食物中,神赐就是既定的观念,以后的日常的进食行为、祷告和感激等的仪式行为就是其信仰观念的“基本设计”了。在《圣经?创世纪》的基督教始祖吃果子(智慧果)的经典中,这果子也是典型的信仰食物。在基督耶稣死后,基督教出现了圣餐[EucharistHolyCommunion],信众去领圣餐是一种接受基督耶稣献身为圣之后的身体和血的仪式。圣餐中的面饼和红色的葡萄汁(酒)就是信仰食物,它代表着基督的圣体和血液。这是基督教各主要派别共有的重要圣事。圣餐的设立源于耶稣与门徒共进最后晚餐,掰饼分酒给门徒时所说“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血”。基督教认为饼和酒是耶稣为救赎人类被钉于十字架的象征,基督教的一些派别认为耶稣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存在于圣餐中,但对于这种存在的方式各派说法不一。一种食物就这样进入了基督教信仰的精神和观念中。
在伊斯兰教中,关于食物进入信仰精神和观念的结构中,成为一种信仰食物的主要有牛肉,以及作为禁忌的猪肉。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对于伊斯兰教在信仰食物上体会最深的就是中国回族人的牛肉。在回族信仰中,取得牛肉这种食物是要举行仪式的,即在杀牛时会有仪式,而只有经过仪式之后被杀的牛的肉,才是回族人可以食用的洁净食物。回族人,以及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都不吃猪肉的禁令来自于《古兰经》:“他只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屠宰者。但为势所迫,非出自愿,且不过分者,那末,真主确是至赦的,确是至慈的。”②这里的“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屠宰者”规定了伊斯兰人要使用自己的神职人员来为被杀的牲口举行仪式,而不能食用别人所杀的牲口肉食。而“死物、血液、猪肉”这三样东西是被禁止食用的,不食用死物和血液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不食用猪肉则与以农耕生计方式中多个族群文化相冲突,因为汉语的“家”字的基本意义就是屋子里有猪,所以这样的信仰食物禁忌,中国人非常 普迦,英文PUJA,或POOJA,是印度教一种向神祇膜拜的常见仪式,普迦仪式必须由祭司担任。有时也会专门为重要的宗教领袖、神职人员、特别重要的贵宾举行这种法会。
普迦Puja仪式中,信徒们通过祈祷或歌颂展现对神的崇拜和尊敬,也视为和神进行沟通的一种方式。印度教徒通过举行和参加法会,标明自己对某一个或几个神明或重要宗教领袖的礼拜和信仰,并从神明那里得到祝福和保佑。在南亚特别是印度,还有不少人女性用Puja来做自己的名字。
在印度,普通印度教的家庭日常礼拜和寺庙的定期法会是Puja的两种主要场合。另外各种节日期间也会有大型的法会仪式,都可以看到他们举行各式各样的大小规模的法会。民间也经常有组织法会活动,吸引众多的教徒参与一起唱诵和礼拜印度教的神。在主要的节日如迪瓦里节(即排灯节)和难近母女神节里,普伽仪式会相当隆重,分别成为LakshmiPuja和DurgaPuja。
妙音天女普迦仪式现场SaraswatiPuja
普迦仪式中信徒会将神像装饰后抬出寺庙游行庆祝,并且奉献鲜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后再由祭司手持油灯,在神像前面进行“阿拉提(arati)”即颂唱与所崇拜的各种神对应的祈祷文或宗教圣歌。《OmJaiJagadishHare》就是其中一首比较著名的普迦(Puja)仪式专用圣歌。在众多印度教神庙里,如斯瓦米纳拉扬神庙Swaminarayan,Mandirs,颂唱的歌曲则是《JaySadguruSwami》。大部分的寺庙都在法会的普伽仪式后举行阿拉提颂唱,每天至少两次,颂唱的现场也是整个节日或礼拜过程中人数最多的时候。
“阿拉提”的过程中,信徒用手轻轻覆盖祭司手中的灯火,然后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触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赐予的力量。通常在普迦仪式结束后,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过的鲜花、蒂卡粉或水,称为“波拉沙达(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从寺庙膜拜出来,额头上几乎都涂有红色或白色的粉末。
另外,佛教的宗教活动中也有普伽仪式。
印度教普伽仪式的主要程序(礼拜步骤):
1.邀请神(神像)到礼拜仪式现场。Avahana(“invocation”).Thedeityisinvitedtotheceremony.
2.请神入尊坐。Asana.Thedeityisofferedaseat.
3.询问神仙前来的旅途是否顺利。Svagata(“greeting”).Thedeityisaskedifthejourneyhasgonewell.
4.为神像的足部洗浴。Padya.Thedeity’sfeetaresymbolicallywashed.
5.提供水或牛奶给神像洗脸“刷牙”。Arghya.Waterisofferedsothedeitymaywashfaceandteeth.
6.给神仙喝水。Acaman?ya.Waterisofferedforsipping.
7.给神仙喝糖水、蜜糖饮料。Madhuparka.Thedeityisofferedawater-and-honeydrink.
8.拿水帮神像洗澡。Snanaorabhisekha.Waterisofferedforsymbolicbathing.
9.给神像穿衣服之类的装饰品装扮神像。Vastra(“clothing”).Hereaclothmaybewrappedaroundtheimageandornamentsaffixedtoit.
10.给神像洒香料香水等装饰品。Anulepanaorgandha.Perfumesandointmentsareappliedtotheimage.
11.给神像献上花圈、花环。Puspa.Flowersareofferedbeforetheimage,orgarlandsdrapedarounditsneck.
12.在神像面前烧香。Dhupa.Incenseisburnedbeforetheimage.
13.点燃阿拉提油灯并在神像面前展示。D?paorarati.Aburninglampiswavedinfrontoftheimage.
14.为神仙提供各种食物,如米饭、水果、清奶油、糖果甜品、槟榔叶等。Naivedyaorprasada.Foodssuchascookedrice,fruit,clarifiedbutter,sugar,andbetelleafareoffered.
15.礼拜者对神像鞠躬或跪拜表示尊敬。Namaskaraorpranama.Theworshiperandfamilyboworprostratethemselvesbeforetheimagetoofferhomage.
16.送神。Visarjanaorudvasana.Thedeityisdismissed.
独特的印度教礼拜仪式
印度教从未规定过一成不变的与基督教或犹太教相当的统一礼拜仪式。虔诚的印度教徒天天在每个印度教家庭都备有的简陋祭坛前背诵规定的祈祷文,他们可能频频到印度无处不在的由叫做祭司的人照管的某个寺庙中祈祷或捐赠食物和鲜花。但不存在固定的刻板的仪式,没有固定的圣职委任或教士职务,也没有专门的类似基督教的星期日、犹太教的安息日或穆斯林的礼拜五那样的宗教节日供人礼拜。在宗教仪式中,担任专职书记员,和主要由梵文写成的吠陀经及叙事诗的朗诵员的人,都是最高等级婆罗门种姓成员,他们也是丧礼、婚礼、成年礼和代人向神祈祷的唯一执行者。这些无疑都是祭司的职能,然而并不要求执行人必为俗人与神灵之间的中间媒介。所有印度教婆罗门成员都不是祭司,虽然印度教祭司管理寺庙并接受供品,但他们远非基督教或犹太教那样正式任命的职务。
杜迦女神(DURGAPUJA)法会现场
圣城瓦拉纳西的法会
瓦拉纳西的恒河由南向北而流,从河岸的上游到下游,大约有20个不同名称的“迦特”(Ghat)。“迦特”就是码头河坛,这里每一座河坛都有不同的景观、功能和宗教意义。其中最靠近旧城区中心的是达萨斯瓦梅朵河坛(DasashwamedhGhat),也是最大最重要的河坛。它由5个长方形的大石台组成,中间大的是主台,两边各有两个小点的。到瓦拉纳西绝对不容错过的是这里每天傍晚都举行Puja仪式,虽然恒河沿岸有几个河坛也有Puja仪式,但只有这个河坛举行的规模最大。
每晚黄昏时分、日落天黑之前,主持Puja的祭司们开始打扫冲洗达萨斯瓦梅朵河坛,摆放仪式上用的神像灯火法器等各种物品,布置好神坛后沐浴更衣。夜幕降临,河坛上已是灯火辉煌,教徒们和游客陆续汇集,各自寻了地方,或坐或站。五个身穿红上衣下围白基笼的祭司在人群中各挑一名观众到神坛点燃一圈油灯,这时,众人知道仪式就要开始了。神坛上方巨大的灯架子上有几个铜铃,系着铜铃的绳子由坐在神坛最近的人负责拉。据说被挑中去点油灯和拉铜铃是受到了祭司的赐福,但这两样都不是轻松的活,好像在履行神职,丝毫不得马虎。点油灯要小心被风吹灭,那不吉利;拉铃看似简单,其实更难,从Puja开始到结束一个多小时里要不停地拉,铃声还不能小了,手腕要没点力气,是绝对做不成的。
资料来源: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中科医院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