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被广告忽悠了大医生教您买食品

生活中缺乏基本都的营养知识,疾病的发生没有偶然,只有必然。据国家卫计委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现有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2.6亿,造成的死亡占到了所有人口死亡的85%左右。如何正确挑选食物?

食品安全是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不食用过期食品是卫生常识。

购买产品时,若产品在保质期之内,应当选择距离生产日期最近的产品;若买到了过期、不合格产品,应该懂得维权,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要求商家或厂家支付赔偿金。

食品名称和类别基本上能反映出食品的本质。以下4种情况较为常见,需引起重视。

1原料含量不同

如:含乳饮料不等于牛奶。即使按国家规定,含乳饮料的乳含量应大于等于30%。但其余70%的成分先用水填充容积,稀释后口感差,需添加增稠剂、香精、着色剂、甜味剂、酸度调节剂、防腐剂等没有营养价值的食品添加剂。也就是说,含乳饮料不能当成牛奶饮用。

2定义认识模糊

如:无蔗糖食品不等于无糖产品。国家规定:无糖食品的净值糖含量不超过食品总重量的0.5%;但无蔗糖食品,并不意味着没有添加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成分,目前国家也没有任何标准。

蔗糖属于双糖,经消化后会分解成一分子的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麦芽糖也属于双糖,进入人体后会直接分解成2分子的葡萄糖,而葡萄糖对血糖的影响力高于果糖。也就是说麦芽糖的升糖指数高于蔗糖,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雪上加霜。

3成分比例差异

如:调和油,其初衷主要是针对中国家庭选择的烹调用油品种单一的情况提出的。多种油脂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调配,脂肪酸配比较为均衡,人体可以补充不同脂肪酸。

但调和油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部分企业的调和油产品混合成分并不均衡。如:调和油中的橄榄油成分很低,却以橄榄油为噱头,也可能将瓶身换成绿色,增强视觉效果,误导购买。

4宣传误导

如:猴头菇饼干的广告宣传力度很大,市场上的猴头菇饼干层出不穷。但部分主打猴头菇的饼干配料表里并没有猴头菇成分,其名称列表为猴头菇味饼干,其所谓的“猴头菇”成分主要是香精。

国家规定,食品中的营养成分表中必须要标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4种核心营养素及能量。在选择包装食品时,尽量选择高蛋白质、多维生素、低盐、低脂、低糖的产品。但很多产品并不以常用的g来标注营养数据,而是用「每份」标注,需引起重视。

1蛋白质

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饮食中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营养不良,体抗力下降等负面影响。

但过多的蛋白质也会增加肝脏负担,严重时还会导致酮酸症和肝肾损伤。

每人每天都需要摄入适量的蛋白质。一般轻体力劳动的成年男子,每天大约需要65g蛋白质。

2脂肪

油炸食品属于高脂肪产品,其烹调油一般价格较低廉、饱和程度高,更容易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非油炸薯片,脂肪含量并不低,在烘焙时需要刷油脂以改善口味,脂肪含量只是稍微低于油炸薯片。

雪糕以饱和油脂或动物油脂为主,2根雪糕的热量相当于进食一顿晚饭,容易发胖。

3碳水化合物(糖分)

饮料形形色色,有多种,味道五花八门,添加剂、防腐剂、甜蜜素大行其道,糖的含量更是让你瞠目结舌。甜饮料大多由糖和碳水化合物勾兑而成。若碳水化合物含有12g/ml,ml的饮料相当于有60g的糖,即需要13-14块4.5g的方糖。

正常健康人群,饮用碳酸饮料后血糖值明显升高,且幅度大。

据美国人调查显示:每天喝一罐ml甜饮料的人群比不喝甜饮料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20%,每天喝2罐增加50%的糖尿病风险。喝得越多,糖尿病发病率越大。且常喝甜饮料的人群比不喝的人,痛风的发病率提高%。

建议日常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每人每天的糖摄入量不超过25g。

4食盐:钠

中国营养协会推荐每人每天摄入食盐6g,但年中国居民平均每人每天摄入10.5g食盐,远超标准。营养成分表中可观察钠含量计算食盐,1g盐中有0.4g钠。蜜饯、挂面、方便面等食品中的钠含量较高,若长期食用,会增加食盐的摄入量。

5能量

人体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适当的能量和营养有益于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但能量过多,会形成脂肪,导致肥胖,增加各种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在我国,营养成分表上的能量值只允许用千焦来做单位,1千卡=1大卡=4.千焦。

购买产品时,多看食品营养成分表等信息,识别产品是否真的健康,避免被广告等宣传信息忽悠!

更多优惠详情店内咨询哦!

亲!现在可以留言了哦!欢迎吐槽!

现在各店都已开通







































北京中药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的医院
中科获平安医院殊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aiwanqi.net/jtlb/35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