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减肥?
吃东西前看食品标签了吗?
没有?
那你是怎么减的?
很多减肥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辛辛苦苦地跑步、举铁,东西只吃一点点,结果一周下来,体重秤上的数字却稳如泰山,岿然不动,非常崩溃有没有?非常想放弃有没有?
先别急着放弃,如果你的运动量足够,那问题就出在“吃”上。说到吃,你可能更委屈了,纳尼!我吃得比兔子还少,还要怎样?
如果你真的吃得很少,那很有可能吃得不对。
吃得不对!怎么可能?!
我从不吃甜食,吃的都是好吃不胖的网红食品!
问题也许就出在那些好吃不胖的网红食品上,光是“不甜”可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必须要知道,让我们发胖的是食物提供的热量,并不是“甜”本身。很多很甜的东西热量并不高,甚至没有热量,比如无糖可乐(当然,甜味剂在减重中的作用存在争议,这个得用另一篇文章说了);而不甜的东西可能热量非常高,比如火龙果,就因为不甜,被鼓吹糖尿病人也可以吃,实际上这货所含的糖分及提供的能量和红提差不多,在水果里也算高的了。
既然“凭口感”选食物不靠谱,那应该怎样选呢?当然是靠数据!超市里的食品都是自带说明书的,就是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学会阅读这些信息,你就能对入口的大部分食物信息了如指掌,孰优孰劣,高下立判。
营养成分表上都写了什么
国家规定,营养成分表上,必须标注总能量(热量)、三大能源物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钠的含量和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百分比。
NRV是食品营养标签上比较食品营养素含量多少的参考标准,依据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制定。以能量相当于kcal,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供能分别占总能量的13%、27%与60%为标准。如下图,蛋白质9.0g,NRV%15%,就是指每g这种食物中含有9.0g蛋白质,占每日蛋白质推荐摄入量的15%。
其他营养成分,如维生素、矿物质等,都属于选标成分,国家不强制要求标注。
营养成分表名词解释
每份量:营养成分表上给出的各种营养素的数据,一般都不是整个食品提供的全部,而只是一部分,这部分的多少,就取决于“每份量”。如上图,每g,蛋白质含量9.0g,每份量就是g,而整个食品可能有g,那整体蛋白质含量就是45g。
有时,营养成分表上不会写“每g”,而是写“每份”,同时在其他地方标注,每份量:XXg。标注每份量的往往是热量很高或分量很少的食品。这时要特别引起注意。
总能量:即每份食物所能提供的热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能提供热量。对于减肥者来说,应选择总能量低的食物。
脂肪:三大能源物质中能量密度最高的,1g脂肪能提供9kcal热量。对于减肥者来说,应选择低脂食物。
蛋白质:提供能量的同时,也是维持生命活动、增加肌肉水平所必需的。对于减肥者来说,应选择高蛋白、低热量食物,即蛋白质/总能量比值高的食物。
碳水化合物:重要的能量来源。1g碳水化合物能提供4kcal热量。淀粉和精制糖都属于碳水化合物。从食品标签上无法区分其来源。但如果是饮料,一般碳水化合物含量就反映了糖含量,应选择无糖或少糖的。
钠:即食盐的主要成分,钠本身不提供能量,但它具有保水的作用,摄入过多会使人“水肿”,减肥时,钠的摄入不应超标。
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A、维生素C、钙、铁等,摄入多少与体重关系不大。
减肥者阅读营养成分表小技巧
计算总量。上文说了,营养成分表上标注的数据都是“每份量”,而这个数据与整个食品中的总量往往是倍数关系。如下图是某冰红茶的营养成分表,每ml含碳水化合物10.2g,上文说了,饮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就是糖,也就是这种饮料每ml含糖10.2g,看似不多,但实际上,饮料一般是ml一瓶,总共含糖51g,如果换算成方糖(4.5g一块),大概有11块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