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盛夏,在喝下一瓶可乐的同时,你知道自己摄入了多少糖和能量吗?在超市选购一盒牛奶或者豆奶,你会比较哪个牌子的蛋白质含量更高吗?为了保持苗条身材而只吃一包饼干果腹,你可知道这包不起眼的饼干的能量和脂肪可能比一顿饭还高得多吗?
那么,如何选购真正适合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食品呢?首先,要从了解食品营养标签入手。
规范的食品营养标签必须包括营养成分表、营养声称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随着食品标签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消费者看懂营养标签才是保障自己权利的不二法门。
那么,食品营养标签上的信息应当如何辨别呢?不妨按以下8点逐一细看。
1
看清食品类别,明白产品到底是什么
市面上的食品琳琅满目,包装和商品名称也是花样繁出,有时消费者拿起一个食品竟然弄不清到底是个什么产品。食品包装上的标签要标明食品的类别,类别的名称必须是国家许可的规范名称,要能反映出食品本质。
当我们看到一个盛装液体的瓶子上画着漂亮的水果时就不禁要想:这是一瓶纯果汁还是果味饮料?这就要看产品类别。如果写的是“%纯果汁”,那就说明没有加水。如果是“果汁饮料/饮品”,那就是说,大部分都是水,只有少量纯果汁。
所谓饮料,就是以水为主体的液体食品,无论看起来如何,都是在大量的水里加了少许天然产物,主要靠糖、香精、磷酸盐、增稠剂、乳化剂等添加剂,使产品口味和质地更加诱人。
总之,无论商品包装或者名称如何花哨模糊,只要细看标签上的食品类别,就能明白真相。
2
看清配料表,含量高的原料排在前面
食品的营养品质取决于原料及其所占的比例。按相关法规要求,含量最高的原料应当排在第一位,最低的原料应该排在最后一位。
譬如,某麦片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米粉、蔗糖、麦芽糊精、燕麦、核桃……”,说明其中的米粉含量最高,蔗糖次之,而燕麦和核桃都较少,由此可知其营养价值。如果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燕麦、米粉、核桃、麦芽糊精、蔗糖……”,其营养品质应当会好得多。
3
看清食品添加剂,排名不分先后
按照规定,食品添加剂不能简单地用“色素”或者“甜味剂”这样模糊的名称来标注,而必须注明其具体名称。这样消费者经常会在配料表中看到一些自己完全没有概念的名称,比如“柠檬黄”“胭脂红”,比如“阿斯巴甜”“甜蜜素”等。
实际上,这些物质中,名称和颜色有关的往往是色素,和甜味有关的往往是甜味剂,名称里有“酸”字眼的往往是酸味剂……如果留心的话,看得多了就会慢慢对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熟悉起来。
4
看清营养成分表,小心被误导
按照我国食品标签相关法规,年1月1日以后出厂的每一种产品都必须注明5个基本营养数据,包括食品中所含的能量(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的含量,以及这些含量占一日营养素参考值(NRV)的比例。
例如,我们要购买豆浆粉,看清营养成分表可以帮助我们获取蛋白质含量和其他营养成分的信息。通常蛋白质含量标识越高的产品,表示其中大豆蛋白越多,也就越有营养。因此我们一般认为,g中含有20g蛋白质的产品会优于g中含有15g蛋白质的产品。
又如,购买饼干、蛋糕之类的烘焙食品时,如果正值控制体重期间,就要看清楚其中含有多少能量、多少脂肪。如果一个食品的脂肪含量特别高,比如g中含有35g脂肪,那么它的能量一定也特别高。再看看“NRV%”这一栏,如果能量的数值较高,就说明在吃同样数量的这类食品时,这种食品更容易让人发胖。
5
看产品重量,是净含量还是固形物含量
有些食品可能看起来比较便宜,但如果按净含量来算的话,很可能会比其他同类产品贵得多。例如,一种面包的净含量写着g,而另一种面包写着g,两者体积看起来差不多大,价格也一样。实际上,前者可能只是面团发酵得更为蓬松,口感也许更好一些,但从营养总量来说,显然后者更为合算。
6
看清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选购食品时一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