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A、EPA、AA、ARA、ALA……不知从何时起,这些不明觉厉的“A们”,在各路奶企的精心包装下,不断冲击着年轻爸爸妈妈们的心理防线。
有机化学中有一个原则——“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些结构相似的“A们”碳链中都含有多个“不饱和键”。而处于不饱和状态的化学键,性质不稳定,很容易发生反应。而且,双键越多,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越高,营养价值也越高。大量的科学研究也证明,包括DHA、EPA和ALA在内的ω-3系不饱和脂肪酸,能有效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保护心血管。
但除此之外,关于不饱和脂肪酸生理功能的研究,大多缺乏有力的证据,仍停留在“可能有效”的阶段。
由此看来,那些被厂商宣称投入“巨额研发资金”的“A”们,将它们添加至奶粉中之后,先不论添加量多寡,单就从“性质不稳定”这一特殊的化学性质出发,经过复杂的奶粉工业加工工艺(例如快速搅拌、喷雾干燥)之后,这些“娇弱”的不饱和键究竟还能“幸存”多少还真不好说。因此,厂商费尽心思打造的“DHA+ARA”组合,更多地只是一种营销手段,实际的营养价值根本经不起推敲。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GB—》,也并未将DHA等不饱和脂肪酸作为婴儿配方食品中的“必须成分”。名词解释DHA——二十二碳六烯酸,俗称“脑黄金”,是一种含有22个碳原子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EPA——二十碳五烯酸ARA——二十碳四烯酸,亦称花生四烯酸。它和AA是同一种物质,可大多厂商都将它们混为一谈。ALA——α-亚麻酸益生菌与益生元,虚大于实人类肠道内云集了各种细菌,大多数时间它们相安无事,偶尔出个小状况,便会造成肠道不适;如果被致病菌感染,还会引起胃肠疾病。虽然一部分数据显示益生菌具有“抵抗感冒、提高免疫力”等积极作用,但现阶段,益生菌对人体健康是否能够产生积极促进的作用,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初级阶段。补充益生菌,无论是对于成人保健品还是婴儿配方奶粉,益生菌的“数量”和“活性”才是关键。益生菌包括各种菌系,每一种益生菌对生存环境的需求并不相同。虽然奶粉中添加的益生菌是经过层层筛选且能够经受人类胃肠环境考验的优秀菌种,但在被灌装到奶粉中并在货架上存放了数月后,这些“菌上菌”的活性还能剩余多少?经过宝宝胃酸的“洗礼”后,真正能活着顺利抵达肠道的又有多少?而侥幸存活的,又能发挥多大作用?这些疑问,目前的研究结果很难给出精确量化的概念。名词解释益生菌——是指任何可以促进肠道菌种平衡,有益人体健康的活微生物。其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被认为是两种最重要的有益肠道健康的菌群。益生元——并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是指食物中一类不易消化的成分,可刺激消化系统中益生菌(对人体有益的细菌)生长或活化。目前普遍公认的益生元主要有三类:菊糖(inulin)、低聚果糖(FOS)和低聚半乳糖(GOS),但其定义并没有排除非糖类成分。最常见的益生元在营养学上被归类为水溶性纤维。在某个程度上而言,许多膳食纤维也能体现出益生元的功能。最接近母乳,还是望尘莫及?婴儿配方奶粉虽然宣称其成分不断接近母乳,但是即便技术上能够实现模仿母乳中的每一种成分,将它们一一添加至奶粉中,也不能保证添加的成分能够全部被宝宝吸收。例如,母乳中矿物质铁的含量虽然比不上配方奶粉,但是它们能够被宝宝全部吸收,而配方奶粉中的铁根本无法做到,这些未吸收的铁进入宝宝的肠道,会打破肠道菌群的平衡,为有害细菌提供了繁殖的场所,这就是为什么吃配方奶粉的宝宝比吃母乳的宝宝的大便更臭的原因之一。母乳,尤其是初乳的浓度虽然不高,却比配方奶粉含有更多的抗感染物质(免疫球蛋白、吞噬细胞等)、更丰富的氨基酸组成、较低的脂肪以及宝宝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最让配方奶粉望尘莫及的是,母乳中的营养成分还会视宝宝成长的不同阶段而进行动态调整,最大限度地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求。快消锐观察:以独立的自媒体视角,快速、专业、深度、前瞻的报道,为各位看官呈现快消领域最具价值的资讯与深度报道。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