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好不好 http://m.39.net/pf/a_4477492.html中国食品安全唯一中央媒体
给老人们体检出所谓“疾病”后,公司的“讲师”便向老人们推销产品:千金方元宝枫。“讲师”宣称:元宝枫是一种树,比熊猫还要珍贵,药效跟美国的一种药的疗效是一样的,但是在美国打一针要3万多元,而元宝枫一盒在国内仅售元,在其公司购买更是一盒只需元。办案民警调查得知,元宝枫实际是山东一家工厂生产的一种胶囊糖果食品,出厂价一盒50元。
近日,警方在全国10个城市一起收网,成功打掉了一个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诈骗团伙。“现场缴获了大量涉案物品,比如他们所卖的‘千金方元宝枫’,以及最近在卖的‘特脑心安’等产品,现场扣押涉案资金多万元。”警方介绍。
“健康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和追求,但通向健康的途径却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保健品被认为是获得健康的一个捷径,很多人不惜为此花钱。
”这些保健品推销语深得中老年人心,事实上,一旦进入这个无底洞,只能说“一步错,步步皆错”。
近年来,全国公关机关一直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年共破获案件7.8万起,止付、冻结资金.8亿元。根据公安部刑侦局、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腾讯联合发布的《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显示,30.4%的中老年网民曾遭遇过保健品诈骗。
案例:千元保健品竟是劣质果汁
案例:进价80,售价
还有人排队去买的保健品
养生文化催生保健品产业养生和吃补品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保健品或补品的增长极为迅速,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
传统的补品包括中药和食品,有些药食不分,称为食疗。这些东西随着市场的偏好而变化,花样越来越多,产品越来越离奇。不仅食品,甚至穿戴的服饰和日用品,也都声称能保健、治病。
现代人对健康和长寿的渴望,以及对慢性难治性疾病的无奈,也是推进保健品需求的动力。以致近些年一些利益相关集团杜撰出一个「亚健康」的名词,作为推销理念和产品的理论基础。
保健品有什么特征?世界各国都有保健品或类似的东西,但内容和形式以及流行的程度上大不相同。
在美国,有包括维生素等的营养食品、提高免疫力的草药、减肥术、癌症和难治性疾病的医疗骗术等。
我国的保健品缺乏明确的定义,种类十分繁杂。一般来说,是指未经公认的方法进行临床评价,而声称能促进健康甚至是防病治病的各种非药物性产品或其它器具设计,其中以营养保健品或保健食品最多。
现时的保健品具有以下特征:
成分不明:形式以食品为主,指标成分难以验证。
名称神奇:突显产品的奇特功效,或带东方神秘色彩,含有精、气、神、壮、灵等词,如中华鳖精等;有些带有舶来品的洋味,藉以糊弄不明究竟的大众,如芬格欣是英文function(功能)。
专家站台:早期的保健品,发明者多是非专业人员,但现在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乃至许多官方学术团体,为了推销保健品,或做顾问,或做「托儿」,或者亲自上阵开发产品。
虚夸功效:大多声称具有全能的保健作用,提高免疫力、消除疲劳、补脑益智、滋阴壮阳、防治疑难杂症……无所不包。
保健品比药品的审批容易,主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时市场更广,获利空间更大,这些都是投资开发保健品的巨大动力。
但如果保健品广告声称具有防治疾病的作用,是违反有关保健品的法规和广告法的。
保健品安全吗?按照国人的文化和思维模式,总爱从经验出发。但一个保健品有没有效果,安不安全,不是根据个体服用的「感觉」和「反映」,而是要看有没有进行对照临床试验。
任何体外试验和动物试验都不能代替临床试验。有选择性的典型事例、「病例随访」或案例记录,报喜不报忧,例子再多也不行。
与药品的临床试验一样,保健品也应当回答两个问题:它比安慰剂更有效吗?有证据说明它是安全的吗?
凡是未经试验证明有效者,应作无效推定;同理,凡是未经证明安全者,则不应排除不安全或存在危险性的可能。这是评价涉及大众健康产品的基本原则。
什么是公认的科学评价方法呢?
就是对照临床试验。
目前,我国缺少严格的保健品审批程序和标准。从我所见到的几种保健品的评定和审批材料来看,问题很大。
首先是没有规范的评定标准和方法,不同的保健品和评价单位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缺乏共同的标准;评价效果的实验设计粗糙,对照缺乏或不合理,形同虚设;指标及其解释也非常随意。
年,有几家保健品公司要我为他们的产品进行鉴定。其中广东一个生产冬虫夏草产品的经理电话说,他们的产品很可靠,与众不同,是经过国内一流医学研究机构鉴定的,并且把试验和鉴定材料用快递寄来。
我非常吃惊地发现,这些鉴定果然都盖有北京、上海的一些医院的官方或其下属公司的印章。如中国医学科学院某研究所做的一份鉴定,他们应用这个冬虫夏草产品进行人血淋巴细胞体外培养试验,浓度达0.1mg/mL,结语是「可显著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
尽管这个结语都靠不住,但在鉴定结论里竟变成了「该产品对肿瘤细胞的生长也可能起抑制作用」!
而且一些试验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差别很小,但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如p=0.05,因此鉴定者即称「效果显著」。
有的临床试验结果虽医院的有关部门,但报告极其草率,令人难以置信。
保健品有效吗?我国现今的保健品有些是「挂靠」营养物质,有些则是重新加以包装的传统「补品」或「补药」,如人参、鹿茸、阿胶、燕窝等。
这些东西被人们推崇的原因不一,或者状似人形;或因物理性状,如驴皮胶(阿胶)是粘稠的胶体,想象中有「补」的作用;或因「吃什么补什么」;还有些则是国外传入的,或冒充洋货。
其实,不论从化学分析还是实验或临床试验的结果来看,传统补品都没有所谓的保健作用,甚至连普通的营养成分也缺乏。
「吃什么补什么」在科学上更是毫无道理。因为人吃下去的各种食物,不论是青菜豆腐、鱼肉蛋奶,还是山珍海味,或者「保健补品」,其中的营养成分不过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糖类)、脂肪、维生素、常量和微量的矿物质和纤维素等。
维生素和某些微量元素如碘、锌、硒虽是人体代谢所必需,但其需要量有限,并非多多益善,保证膳食均衡就足够了。相反,长期大剂量服用不但无益,还可能引起毒副作用。
文学家周作人曾说:
补药还在得势,却又加上了洋货,有些人不吃(传统)补药了,改用十全大补的维他命丸……维他命丸当然有它的用处,但它的用处只是在补不足而已,足了就好,多余也别无利益。
几十年前文人都说得清清楚楚的道理,现代人却仍然不明白。
保健品诈骗的具体手法
虚假保健品或养生品的销售方式一般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
线上销售:基本都是在电视上、网站、电商平台、朋友圈等播出煽动性广告,诱导人购买。
线下销售:一般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洗脑”后推销,这种销售的欺诈性强、危害性大,很多都涉嫌诈骗。
套路一:加会员摸底诈骗团伙先招募保健品“经销商”,以加会员、上门看望等方式筛选诈骗对象,然后诱惑老人去旅游。
套路二:陪伴旅游套取病情满足“四有一无”的标准,就有可能被经销商邀请去参加为期三天的免费旅游。旅游过程中,诈骗团伙往往安排工作人员专门陪同老人,看似随意的闲聊,实则套取老人的病情。
套路三:免费体检诈骗铺垫看起来很高端的体检仪器实际没任何作用。体检前,一路陪伴老人旅游的工作人员会与“医学专家”提前沟通老人病情,好让其“对症下药”,虚构夸大病情,诱骗老人购买保健品。
套路四:“医学专家”都是假扮的穿着白大褂、挂着各种头衔的“医学专家”给老人讲课,灌输错误的养生知识,吹嘘保健品功效,为老人解读体检报告,接受咨询,开具药品。
那这些销售的具体手法是怎样的呢?
1小恩小惠,引人上钩
骗子一般会在小区、超市门口送鸡蛋、送小礼物、在公园处搭个台免费测量血压,还有的是声称专家讲座,吸引老年人参加,重点是讲座的时间一般是在工作日的工作时间,避免年轻人加入。
2
入门登记,套取资料
一旦有老年人到达讲座现场,首先要求填写资料,并派出“专业人员”进行一对一联系。目的是摸清老人家底,评估购买力,以便后期跟进。
3
轮番忽悠,让人心动
讲座开始前,一些所谓的“专家”“医生”会给每位参会的老人看病,只要看了后都会“一概有病”,而且不治疗后果很严重。
讲座开始后,会让老人体验他们的产品,先是免费体验不收钱,后是必须要治疗X个疗程,才有效,进而开始消费他们的产品。
还有的是在讲座上请托,这些托会在讲座上现身说法,称用了这个保健品、器械后什么都好了,借此打消其他老人的顾虑,让你心动购买。
甚至还有的讲座中途时,某些老人(托)会突然去哄抢一些商品,称晚到一步都没有,进而诱导其他老人购买,实则只是很普通的商品,但价格往往就是几千元上下。
4
服务到家,亲情回访
因进场时已做个人登记,如果在讲座上没有心动购买产品的话,就有“专业人员”到家专访,那些“专业人员”会像对待亲爹亲妈一样打“亲情牌”,由于很多老人平时很孤单,很容易被忽悠,这样一来,更容易心甘情愿掏出钱来买产品。
5
免费旅游,大卖产品
隔三差五,还会组织老年人去免费旅游,如参观产品生产车间、产品种植场地等,其实就是借机让老年人远离家人,更进一步洗脑。
参加完免费旅游的老人,都可以送一些小礼品,为的是下次免费旅行时,老年人继续参加,而目的就是让老人过后购买一大堆保健品。
6
存钱有息,大无底洞
有些诈骗团伙还会让老人把钱存在他们账户里,并许诺每年给10%左右的利息,购买保健品还会有优惠。
事实上,只要把钱存在那里,就等于陷入了一个无底洞,除了全部买保健品外,只有另一个结果:该团伙被查、跑路,你的钱,一分都拿不回来。
骗
保健品诈骗的危害
这些诈骗团伙的招数花样百出,让老年人防不胜防,而更可怕的是,他们除了骗老人的钱以外,还会传递错误的养生观念,甚至有时会延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其实,保健品是保健食品的通俗说法,本质是食品,虽然声称能调解人体某种机能的作用,但不能用于治疗疾病,更不能替代药品。因为我国批准了27项保健品功能范围里头,一般是辅助、改善、调解、促进,但绝对不能是直接起治疗作用。
第十七条
除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外,禁止其他任何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并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
第十八条
保健食品广告不得含有下列内容:
(一)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
(二)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三)声称或者暗示广告商品为保障健康所必需;
(四)与药品、其他保健食品进行比较;
(五)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
保健食品广告应当显著标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那些不在批准范围内的保健食品,比如滋阴壮阳等,绝对是假冒保健品。
国家相关部门每年都会公布大批保健品欺诈案例和名单,具体可以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截图)
解
为什么老年人容易落入保健品骗局
1
防骗意识薄弱
社会发展太快,老年人的知识、信息结构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而且骗子的诈骗形式专业化,就像上述一样,招式花样百出,有固定的“剧本套路”,擅长取得中老年的信任,让中老年上当受骗。
2
经济问题
部分老人退休或下岗后经济状况不够稳定,希望能有机会意外致富或帮轻下家庭的负担,因此容易上假广告和推销商的当,得不偿失。
3
心理因素
年纪大,身体各项机能下降,病痛增多,对晚年生活的不确定感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感会增加,一些骗子就利用部分老年人的心理,打着祛病强身、偏方有奇效等幌子进行诈骗。
4
缺少关爱
到了晚年,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怀,而一旦跟家人、亲戚的亲密联系不足,面对陌生人递过来的“关爱”橄榄枝,老年人很难设防,被欺骗很容易。
如何避免保健品诈骗
1、打消“花小钱赚大钱”“吃小亏占大便宜”的念头;
2、老人拿不定购买主意时,可以找孩子征求意见;
3、医院去看,买药要到正规的药店去买,不要轻信所谓的包治百病的“神药”,发现问题及时拨打报警与质监部门、消费者协会进行联系。
同时,晚辈要安抚好老人的情绪,避免老人着急上火,再生新病。
4、不要相信那些“专业人员”对你的无缘无故的小恩小惠,不要相信有人说自己被治疗好了的说法,也不要觉得拿了小恩小惠就一定要购买产品,因为这些都是他们的手段而已。
总结保健品的泛滥已成为一个影响大众健康的社会问题,也是腐败和文化落后的一种表现。
一方面要完善立法,医药卫生、工商和广告等管理部门都应该严格按有关法规执法,禁止伪劣保健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虚假不实的广告。
有社会责任感的医生、公共卫生工作者、教师、记者和科普作家联合起来,本着对社会大众健康负责的精神,积极参与普及科学知识,揭露庸医和骗术,提高大众的鉴别能力,用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增进健康的手段,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警方提醒
广大老年群众请增强防骗意识,不要轻信“免费体检”或“特效产品”等虚假保健品宣传,捂紧“钱袋子”、守好“养老钱”,不要上当受骗。
随着年龄变老,
老人们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