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主治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6172652.html
12月19日,记者从省林业和草原局举行的青海林草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我省通过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建立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等措施,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数量稳中有增。
冰面休整。(郝进芳摄)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有效发挥自然保护地在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的作用。目前,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到26.7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8.42%,国家公园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7.17%,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
雪豹。(鲍永清摄)
建立以野生动物园、植物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种质资源库、国有林场等为依托的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体系。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保育野生动物种,余头(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6种97头(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30种头(只)。
近十年来,我省先后救护伤病、受困和执法罚没鸟类等野生动物50种余只。建立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库5处,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13处,收集保存了青海云杉、祁连圆柏、小叶杨、紫丁香等一批优良乡土树种,保存各类林木种质资源份。
设立国家及省级林木良种基地18处,省级繁育中心5处,保存各类林木种质资源份。加大种质扩繁、推广应用,丁香、云杉人工驯化等取得重大突破,建成全国首个丁香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重要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得到加强,实现了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有效互补。
普氏原羚。(刘祥摄)
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和林草湿生态系统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野生动植物保护、林草有害生物防控、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和天然林保护、古树名木保护等重大工程,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8%,湿地保护率达到64.3%,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达到80%。
黑颈鹤。(张景元摄)
省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管理局副局长冯永盛介绍,通过构建以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柴达木盆地、湟水流域“五大生态板块”为重点区域,有效保护了全省64%的湿地生态系统,42.6%的天然草原生态系统,30.7%的森林生态系统,95%的野生动物种类、85%的野生动物栖息地、96%的野生植物、68.9%的自然遗迹和69.8%的自然景观,自然保护地内生态系统和物种得到系统保护,多样性不断丰富。
目前,我省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其中,藏羚由保护前的不足3万只恢复到现在7万多只,普氏原羚从多只恢复到近0只,雪豹增加到多只。青海湖鸟类由种增加到种,青海湖成为候鸟的重要栖息地。
☆相关新闻☆
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科院西北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赵新全、连新明,回答了媒体和公众关心的野生动物保护话题。
过去20年,我省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快速稳定增长,是否可导致草原超载过牧?是否存在过度保护?如何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牧民生计改善协同发展?
赵新全说,近年来,三江源生物多样性恢复有目共睹,野生动物尤其是有蹄类食草动物全群数量迅速稳定的恢复,藏羚、野牦牛、藏野驴数量是20年前3倍左右,可谓是全球典范,为今后10年框架的执行提供了可借鉴模式。
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增加无疑加大了草地的放牧压力,鉴于前期的研究结果,说明草地的放牧量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草地牧草生产量在过去20年是逐渐增加,近几年增长速率趋于放缓和稳定,间接预示草地承载力在允许或合理的范围之内;伴随青藏高原变暖变湿趋势,草地的生产力和承载力有所提高;政府采取生态补偿以及人口的城镇化,保护地草地的生产功能逐渐向外(东部转移),牲畜数量稳定或下降;食肉动物数量增加有效控制食草动物无序增长,形成食物网复杂、营养级结构比较合理的金字塔构型,发挥了生态系统再野化下行效应,生态系统碳固持、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稳步提升。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局部草地退化还是存在,超载过牧在某些区域还比较突出,尤其在放牧和野生动物共存的区域,由于家畜是野生动物是野生动物4倍至5倍,如果有超载还是以减轻家畜数量为主,因为其贡献比较大。
关于过度保护问题,赵新全说,目前过度保护的观点还是存在,至少大部分物种的保护和濒危等级都在下降,这是好事。但与年前相比较,我们说过度保护还为时过早。虽然不可能完全恢复生态系统历史的真实性,但必须付出不懈的努力来保护三江源地区的野生动物。通过国家公园和当地社区共同努力,为野生动物与社会发展共同繁荣找到持久的解决方案。
如何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牧民生计改善协同发展?赵新全说,三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也非常重视可持续地利用草地资源和保障牧民可持续生计,通过合理利用草地、提升自然修复水平,缓解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双重危机的世界性难题。
近年来,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赵新全和青海大学马玉寿组织联合科研团队,扎根三江源,为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技术支撑和创新模式。该项目由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建立了青藏高原牧草种质资源库,创建了“治理-种草-养畜-销售”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实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牧民可持续生计的有效结合。该项目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经济增长,为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开拓了“多方参与,多元共治”的新型自然保护地治理模式。
我省藏羚和普氏原羚的数量都出现增长,雪豹的数量也有了结论,那么除了数量,青海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还体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生物多样性不断提升?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连新明介绍,近年来,青海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除了单一物种种群数量的增长,还表现在单一物种分布面积的增长以及物种种数的增加。
以雪豹为例,青海六州两市均记录到雪豹的活动影像,使得青海省成为名副其实的“雪豹之省”;同时,雪豹距离西宁、格尔木、玉树等城市越来越近,比如西宁周边大通、互助、湟源拍摄到的雪豹距离省会西宁主城区的距离越来越近,大约50千米,格尔木南山口雪豹距离格尔木城区不足30千米,前一段时间,雪豹还到了玉树市区,蹲在公园门口承担守门职责。
此外,还有物种种类的增长和鸟类生活习性的改变。这些年来,各地陆续拍到长耳鸮、大麻鳽、发冠卷尾等多种青海新分布记录,多集中在鸟类物种。在西宁湟水湿地公园的斑嘴鸭、绿头鸭、骨顶鸡等鸟类从迁徙变为留鸟,这些都表明青海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
究其原因,青藏高原气候在变暖变湿,生态环境变绿向好;监测手段日新月异,红外相机、无人机、遥感等技术应用越来越普遍;监测队伍持续增长,各地野生动物爱好者,尤其是鸟类爱好者提供了诸多佐证的影像资料;生态保护意识持续增强。
源点新闻记者/赵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