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挂号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18/9332503.html
“精”的本义是指经过加工、挑选、提炼的东西,如精米、精盐、精糖等,引申为精细,又引申为完美,再引申为精神与体力,还引申为生殖之精等。
“精”作为哲学概念,首见于西周时期的《易经·系辞上》:“精所耿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意思是,精气凝聚为物形,魂体游散发生变化,就能知晓鬼神的情实和状态。《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意思是,宇宙万物皆由精气聚合而成,气魂分散则产生变化。
《易经》所说的精或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无形可见的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简而言之,《周易》认为,精气为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可是《易经》以上这两段话都没有再详细说明,“精”的哲学概念。
到了春秋晚期,老子《道德经》中论道时说:“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幽暗而又深不可测,其中蕴含了精气,这种精气千真万确地存在,而且还蕴藏着事物本质的东西。在这段话里,老子也是点到为止,没有进一步详细说明“精”的哲学概念。
《管子》一书,对“精”的哲学概念阐述的较为详细,那么“精”到底是什么呢?《管子·内业》曰:“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意思是,所谓精,就是精微之气,所以又称精气。由此可见,“精”与“气”的意思基本相同,指一切细微的、精粹的物质,是生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
管子认为,精气是生命的来源,也是圣人智慧的本源,因此,《管子·内业》又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意思是,万物皆有精气,精气化为生,在地生成为五谷,在天呈现为恒星。精气流散在天地之间,便称为鬼神,储藏于胸中,就成为圣人的智慧。
《管子·心术上》还说:“一气能变曰精。”意思是,精是仔细微的、能够变化的气。句中的“变”是变化的意思,变化是指事物在运动中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在管子看来,精、气与精气的概念基本相同,三者没有严格界限。
总之,管子把精的概念抽象为不断运动的、最细微物质构成的精气学说,是唯物主义认识、是辩证法哲学。
战国时期的医家在撰写《黄帝内经》时,将精气学说引入医学领域,建立了传统医学上的气理论体系,拓展了其内涵,丰富了其内容,并且应用于医学各学科的各个层面。
《黄帝内经》也认为,精是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极细的微物质,如《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曰:“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意思是,太空布列着受天之精气的星象。也就是说《黄帝内经》认为,人类生命发源于自然,人类生命的基本构成和运动发展,源于宇宙自然之精。《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还说,“夫精者,生之本也,肾脏衰,形体皆极。”意思是,肾脏中的精气是生命之根本,肾脏中精气衰竭了,人的形体就会疲弱至极。这里说的是,精气对人的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中的“精”之概念有十余种含义,现择要叙述如下:
一、指先天之精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意思是,生命来源于先天之精,阴阳两精相结合就产生了神,有了神就有了生命。“两精”之“精”乃男女阴液之精,精成则神来,形神兼备。这里说的神,不是鬼神之神。《黄帝内经》用“神”形象表达了的人类生命规律与自然界规律的和谐共生。神生命活动的主宰,又是生命活动的总体现,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的盛衰是生命力盛衰的综合体现。
《黄帝内经·灵枢·天年》认为,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循。”意思是,胎儿的形成,以母血为基础,以父精为护卫,阴阳相互作用,促使胎儿发育成长。也就是说,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是与生俱来的精,是人类繁衍生息之源。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阴阳和,故能有子。”意思是,男子十六岁时,肾气从充实到旺盛,而精满自溢,如果这个岁数两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这里强调了
“阴阳和”,强调的是,男子与女子交合方能有子。《黄帝内经》所说的精,皆为先天之精,是精的初始含义。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又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意思是,人的最初生成,先形成于精,由精发育而生成脑髓,骨骼支撑人体,经脉运输气血营养全身,以筋约束骨骼使之坚强,肌肉像墙壁一样护卫内脏。这段话中的精,说的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从精华、精微之意的角度出发,这是《黄帝内经》对精的初始含义的延伸。
二、指后天之精力
古代医学家认为,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体成分,后天之精仅起充养作用,而后天之精靠脾胃滋养,主要为先天之气,也就是元气。《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曰:“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又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这两段话的意思是,酸、苦、甘、辛、咸的五种味道食物入于口,藏于胃,其精华上运输到脾,脾为胃输送食物的精气,提供全身的能量。由此可知,人的后天精力来源于饮食。
三、指人的形神
管子认为,生命最初的状态是“精”,两精相搏,乃成形神。因此《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意思是,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这句话中的“精”指的是男女人体之精,而且精和神有着密切关系。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又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意思是,男女媾合,合为新的形体,在新的形体产生之前的物质就叫做精。也就是说,精是两神相搏的的结果。《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还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意思是,阴阳两气相交而产生的生命的原始物质,就叫做精;阴阳两精相互结合而形成的生命活力就叫做神,在这句话中,神又是两精相搏的结果。由此来看,精与神之间是互为关系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精是物质能量,神是物质能量外在表现。
四、指五脏之气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意思是,天有四季五行,所以能够生长和收藏,阴和阳化生寒、暑、燥、湿、风五气。人体有心、肝、脾、肺、肾五脏,五脏可化生喜、怒、悲、忧、恐五种气。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五脏之气升降有序,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功能协调,使人体精神内守,保持健康,反之,会损伤人的五脏之气,阴和阳化生五气变化所产生的邪气会自外而入,伤害人的精神和形体。
《黄帝内经》还认为,气是宇宙万物包括人体生命的本原。人的生命和大自然靠气构成一个整体,这里也就包含有天人合一的意思。人生在天地之间,必须依赖天地的阴阳二气的滋养方能生存,所以《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又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意思是,人依靠天地之大气而生存,借助四时生长收藏之规律而生活。
上述这段话告诉人们,人生活在大自然的环境之中,时刻受到自然环境影响,就要顺应春夏秋冬四时的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应时而养生,这样才能健康长寿。
在《黄帝内经》中,精气还指自然界之气,《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这里的精气指的就是自然界之气,又称清气。此外,精气还指与五脏相通应的五方精气,以及水谷精气和阳气等等。在《黄帝内经》看来,精气是生命之源,是维持生命活动之本,所以有繁衍后代的作用,精气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对病邪有极强的抵抗力,人的精气越足,身体就越健康。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采用精气学说解释了人类生命现象,以及人体结构、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养生益寿和疾病防治,所以说,精气学说对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早期建构产生了重大作用。
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