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想要打折的名牌,但是没人喜欢ldqu

关于食品的食用和贮存方法,似乎是路人皆知的常识。但高温等因素对食品的影响,可能超乎我们想象。

全文约字,阅读需要5分钟。

BEGIN

双11又要来了。但是什么东西打折了,人们反而都不喜欢?

营养。

下面小纽就来跟大家聊一聊容易被人忽视的,但又容易导致营养“打折”的食用方法和贮存方法。

一、食用方法

一般情况下,我们凭借常识,就能判定食物的食用方法。

比如,面包是直接食用,速冻水饺是要经水煮熟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是没有耐心仔细看完标签上食用方法的。

但是,有些情况下,食用方法实在很重要,请跟小纽继续往下看。

01

冲调粉状食品用热水最好吗?

在初高中化学中我们曾学过,很多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呈现出这样的特点:水的温度越高,其溶解度也越大。

从这个角度看,似乎用热水能更好的冲调粉状等固体食品。但对于含有乳蛋白等大分子物质的食品,比如奶粉,就不能用温度很高的热水冲调(>50℃)。在大多数奶粉、乳清蛋白粉的包装上,我们会看到类似这样的标识--“使用不高于40度的水冲调”。

相信当了爸妈的人都知道这个常识。那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就是为了避免蛋白质变性。当用高温热水冲调含有较多蛋白质的固体食品时,蛋白质在高温的作用下变性,蛋白质独有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

从外观来说,就变现为凝结或变为糊糊状。这样冲调出的食品,不仅口感发生变化,营养成分也可能遭到破坏,包括一些活性成分--乳铁蛋白、乳过氧化物酶等。

不过相对于乳制品,植物蛋白/大豆蛋白可以用开水冲调,不需担心活性成分被破坏。

因为大豆蛋白中就没有活性成分……

所以,屏幕前的小伙伴,冲调食品前最好仔细看一下包装上的食用方法,根据推荐的水温冲调。

02

冲调食品用多少水量最好呢?

对于待冲调固体食品,我们可能习惯于用平时的杯子来冲饮,用水量更是随心所欲。这样做,似乎方方面面也问题不大。

那这样做到底有没有问题呢?

其实有一定问题,这得从我们人类的消化道构造说起。

从食道到胃,再从胃到小肠、大肠,人体的消化道腔就相当于一个两端开口、中间相连的管道。营养物质包括水都要从消化道腔,经过消化道粘膜细胞的吸收,摄入到血液中。在这个过程中,消化道腔与消化道粘膜细胞内的渗透压差,会直接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吸收。

影响消化道腔渗透压的因素主要是食物渗透压,而影响食物渗透压的因素主要是单位食物中分子的数量,分子数量越多时,渗透压就会越高。

摄入高渗透压食物对人体的影响较大。在临床上,人们通过对肠内营养液的研究,发现营养液/食品高渗透压对生理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所以,冲调固体食品前,最好看一下营养标签的推荐用水量。可以适当增减,但是不要用过少的水。如果用过少的水,不仅不利于溶解,而且冲调后渗透压太高,服用后易造成胃肠道不适,甚至可能上头。。。

其实,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腹泻也跟渗透压有关系。当乳糖不耐受的人群大量摄入含乳糖的食物后,因为缺乏乳糖酶,无法有效分解乳糖,导致乳糖大量留在小肠,从而提高渗透压,进而引发腹泻。

所以如果是严重乳糖不耐受的人群,最好还是选用不含乳糖的食品;或者是额外服用一些乳糖酶后,再食用含有乳糖的食品,这样有助于机体分解乳糖。

二、贮存方法

有些细心的小伙伴会发现,营养标签的贮存方法说明上经常出现这么几个词:阴凉、干燥、冷藏、冷冻、避光、常温等等。干燥、避光我们很容易理解,但是阴凉是多少度呢?常温、冷藏又是指的多少度呢?

其实关于贮存,药品和食品是类似的,很多药品本身就是蛋白质,比如人血白蛋白。借助药品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回答这些问题。

在中国药典中,阴凉指的是不超过20℃;常温指的是10℃~30℃;冷藏或冷处指的是2℃~10℃。

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都是容易变质的营养素,如果贮藏温度不符合营养标签的要求,就可能加速食品中有效成分的流失、氧化,甚至是有害成分的累积,比如细菌的繁殖。

除了温度,很多食品的营养标签上也标注了建议开启后的最长保存期限。小纽在这里也提醒大家,最好仔细查看,妥善贮存。毕竟,我们需要的是食品中的营养素而不是毒素。

关于食品的食用方法和贮存方法,小纽就分享到这里了。欢迎你转发给朋友一起学习或在底部点个“在看”~

也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发表你的观点,写下对本文的看法。

参考资料:

1.王镜岩等,生物化学(上下册),高教出版社,

2.阚全程等,肠外肠内营养专业,人民卫生出版社,

3.国家药典委员会,关于《中国药典》贮藏温度规定有关情况,

END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aiwanqi.net/jtlb/56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