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时不食”,是一句老话,讲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传统:吃东西要应时令、按季节,到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
当今中国,吃的重要性正被空前放大。每一个普通人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更看重一日三餐:不仅要吃得安全,吃得美味,还开始追究食物与自身健康的关系,追究如何顺应自己的身体状态。这种需求,自然而然引申出一个古老的话题:四季更替,适食而食,不时不食。
“不时不食”,不仅是买菜的事情,而且要懂得食性,食材和烹饪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国的“不时不食”,有自己的趣味,有自己的哲学体系。
一、水果篇
1红枣等养脾甜食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说过:“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宜少吃酸的,多吃甜的。中医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所以应少食酸味食品。而人们在春天里的户外活动比冬天增多,体力消耗较大,需要的热量增多。但此时脾胃偏弱,胃肠的消化能力较差,不适合多吃油腻的肉食,因此,热量可适当由甜食供应。红枣正是这样一味春季养脾佳品。
2草莓草莓,味甘酸,性凉。草莓能养肝护肝,有润肺生津、健脾和胃、补血益气、凉血解毒的功效。草莓被誉为“春季第一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还有胡萝卜素、果胶、纤维素、矿物质与花青素等,还含有类黄酮和酚酸类等生物活性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对孩子的发育很有益。
二、蔬菜篇
1春芽春日食春芽。孔子说“不时,不食”,意思是,不是这个季节的(东西)就不吃。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也说要"食岁谷",就是要吃时令食物。春天里所有的植物都生发出鲜绿的嫩芽,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如:香椿、豆芽、蒜苗、豆苗、莴苣等等。
2春笋被誉为"素食第一品"的春笋作为美味佳肴,自古以来备受人们喜爱。文人墨客和美食家对它赞叹不已,有"尝鲜无不道春笋"之说。春笋笋体肥厚,美味爽口,营养丰富,可荤可素。做法不同,风味也各异,炒、炖、煮、煨皆成佳肴。地方名菜春笋均占一席之地,如上海的“枸杞春笋”,南京的“春笋白拌鸡”,浙江的"南肉春笋"。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道春笋菜肴,红烧,油焖,做汤,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吃笋就代表着春天来了吧!
3菠菜菠菜是一年四季都有的蔬菜,但以春季为佳,而不是赵本山和宋丹丹说的“秋菠”。“春菠”根红叶绿,鲜嫩异常,最为可口。春季上市的菠菜,对解毒、防春燥颇有益处。中医也认为菠菜性甘凉,能养血、止血、敛阴、润燥。因菠菜含草酸较多,有碍钙和铁的吸收,吃菠菜时宜先用沸水烫软,捞出再炒。
4葱、姜、蒜不仅是调味佳品,还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可增进食欲、助春阳,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春季是葱和蒜在一年中营养最丰富,也是最嫩、最香、最好吃的时候,此时食之可预防春季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北方人春天爱吃的小葱炒鸡蛋或小葱蘸酱,都是很有营养和顺应节气的最佳吃法。三、滋补篇
蜂蜜,中医认为,蜂蜜味甘,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润肠通便。春季气候多变,天气乍寒还暖,人就容易感冒。由于蜂蜜含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还有清肺解毒的功能,故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是春季最理想的滋补品。因此,在春季,如果每天能饮用1~2匙蜂蜜,以一杯温开水冲服或加牛奶服用,对身体有滋补的作用。此外,春季对于需要滋补调养的人,可以用西洋参、龙眼肉、党参、黄芪等炖鸡或瘦肉等,但爱过敏的人在春季一定要忌服“发物”,如虾、蟹、咸菜等食物。
四、春季第一菜
韭菜堪称“春季第一菜”,不仅因为它在春天最鲜嫩、营养价值高,还因为它具有多种保健作用,非常适合春天吃。春寒料峭,冷暖变化多端,人稍不注意就可能生病,而吃春韭就是一个很好的保健选择。韭菜味甘、辛,性温,有健胃、提神、补肾、行气、散瘀的作用。根、叶捣汁有消炎止血、止痛之功。韭菜适合阳虚之遗尿、尿频、噎隔、腹痛,妇女月经病、痛经、经漏、带下的人食用。
1健脾理气春天人体肝气比较旺,而肝属木,木又克脾土,所以肝气盛就容易脾胃不好。韭菜因含有植物性芳香挥发油而散发出强烈的特殊气味,这种独特的辛香之气,有利于行气导滞、疏通人体的气机。2润肠通便韭菜富含多种维生素,粗纤维非常丰富,对于大便秘结的人,食用韭菜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大便的排出,可以达到预防大肠癌的作用。同时这些维生素和纤维素,有利于减少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有益于降低血脂,防治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疾病。3补肾益阳春天阳气升发,此时人体也需要养阳补阳。中医认为,韭菜性温,有补肾益阳的功效,也就是说韭菜有利于滋养人体的阳气。像常见的肾阳虚引起夜尿增多、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等症状,以及容易感冒人群,应该在春天多吃韭菜。4抗菌消炎很多人喜欢吃韭菜是因为喜欢它的刺激气味。这气味正是来自韭菜含有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不仅具有杀菌消炎作用(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还能帮助人体吸收维生素B1和维生素A。春天的韭菜虽然好,但并非人人都适宜。尤其是体热的人要少吃。体质偏热者,表现为口干舌燥、喉咙肿痛、大便干结等,而韭菜性温,吃太多韭菜会加重上火症状。
总的说来,春天的饮食要多吃大自然在春天贡献给我们的食物,那味道和春天一样,清淡而甘甜。不时不食,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饮食观,是融化在我们血肉里的深层饮食代码。如何吃,既是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也打通着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在人口大迁移的当下,人类充满了乡愁。乡愁的直接表现,就是故乡的时令食物。春天的时令食物,也就成为了春天里最浓烈的乡愁。
汉乐府有诗云: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从古至今,食物对于中国人来说,都不只是食物,还是传递感情的信物。
这样说是没有错的,一招一式不能乱。比如,元旦要吃驴肉,谓之“嚼鬼”﹔立春要吃萝卜,谓之“咬春”﹔三月要到天坛城根儿採龙须菜吃,图的是沾沾仙气儿﹔四月要吃京西的大樱桃,谓之“尝一岁百果之先”﹔五月不仅要吃粽子,还要吃新玉米,叫做“珍珠笋”。中秋节不仅要吃月饼,还要吃河裡肥蟹和湖中莲藕﹔重阳节吃花糕,过去的竹枝词裡说“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到处忙”,那是一种双层三层乃至更多层的点心,中间夹著枣栗等果仁,意思是“层层登高步步高升”﹔到了春节,团圆的饺子之外,荔枝干、龙眼干、栗子、红枣、柿饼等杂伴儿,是不能够不吃的,意思是“百事大吉”……一个民族所有心裡的祈祷与祝福,都蕴涵在那随节气变化而变化的吃食之中了。
再说吃之中的点心,在我们的传统中更是什麽时令吃什麽,不能乱了套的。比如正月要吃元宵,二月要吃太阳糕,三月开春要吃榆钱糕,四月要吃藤萝糕和玫瑰饼,五月要吃五毒饼,六月入夏要吃绿豆糕、山楂糕、豌豆黄,七月要吃茯苓夹饼,八月要吃月饼,九月十月要吃麒麟酥、蜜麻花,腊月要喝腊八粥,要准备过年吃的“年年高升”的年糕……
这可不是穷讲究,不是物质不丰富时节品种的单调。那确实是讲究,每一种食物裡都可以讲出一个动人的故事和传说,是和季节联系在一起的风俗与民风,是漫长农业时代的一种文化的积淀,透著现在越发缺少的和泥土和自然相近的亲切感觉﹔更是我们民族渗透进肠胃和血液裡的隐性密码,表达著我们的先辈对于大地的朴素的敬重情感,依此维系著代代相传的胃的感觉和心的依托。
如今,物质的发展,科技的发达,我们想吃什麽,就吃什麽,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手到擒来,随心所欲,反季节的食物更是随处可见,吃得是越发的花样翻新。
但是,我们还是应该讲究一些我们民族“不时不食”的传统,不应该乱了方寸,将那几百年乃至上千年老茧一样磨出来的讲究和风俗一起渐渐失落。
方婷+
给你好康,给你好看
每周一至周五
20:00-21:30
我们直播间不见不散!
END编辑排版|助理静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