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物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50831/4688851.html
食品配料表重要吗?当然重要!通过配料表可以知道吃进肚子里的东西是什么。
那配料表会造假吗?看配料表需要注意些什么?
近期因某品牌酱油的“双标”门以及连夜更换商品标签的事件影响,大家对配料表的真实性纷纷表示了怀疑。在此,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一下其造假的可能性。
1、法律法规
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正)
第一百二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一)生产经营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二)生产经营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三)生产经营转基因食品未按规定进行标示; (四)食品生产经营者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存在瑕疵但不影响食品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下罚款。
依据2:《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年10月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62号公布自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一项规定,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及相关公告的原辅料和添加剂,以及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作为原辅料生产食品相关产品,或者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添加剂生产食品相关产品的,处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以上是两个法律法规的原文,从法律层面来讲,配料表造假一旦被发现,其代价是相当严重的。我们国家的食品安全保障部门,经常对食品企业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飞检、监督抽查、风险监测,再加上严厉的行政处罚,足以震慑食品企业不敢乱来。那么对于依靠手段抽检不到的企业呢?该怎么办?这就是马上要说的第二个方面了。
2、职业打假人
所谓职业打假人,就是谙熟相关法律知识,通过寻找商家漏洞,借助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通过法律途径或其他灰色手段获取高额收益的群体。
食品企业老板,对于职业打假人,不仅仅是害怕,更多的是深恶痛绝。比如,对于食品的一些瑕疵问题,如果执法人员检查发现了,只要态度端正,问题不严重,一般不会随意开罚单,通常给予的处罚也就是责令整改。但是职业打假人不同,他们的目的是收益,如果他们找到产品问题,可能会把同类问题食品大批量买回,然后找商家或厂家进行高额索赔。多数情况下,商家会拿钱消灾,息事宁人,不愿意跟打假人硬碰硬,闹到法庭上。因为即使闹到法庭上,大概率也会输,然后还要多半面临高额的行政处罚,搞不好倾家荡产。
而且职业打假人一般都是团队行事,懂专业,懂法律,有时也会为利益不择手段伪造证据。对此,食品厂家对打假人又恨又怕,所以他们自己就会在产品标签上下十足的功夫。
因为职业打假人最喜欢找、也最容易找到的漏洞,就是食品标签。
在职业打假人和严厉法律的夹击下,大家觉得食品企业会虚构商品标签(商品配料表)吗?
谈论了配料表是否会造假的问题,我们再来说一下该如何看配料表,挑选适合自己的健康食品。
我们大多数人平时去购物,一般都是简单的看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只要两个都没问题,就挑选OK了。其实这远远不够,我们还要看成分表和配料表这些。现在我们仅就配料表的内容做一下分享。
在通过配料表筛选食品时,我们可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原则一:越排在前面的含量越高。根据法规,各种配料应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排列,加入量不超过2%的配料可以不按递减顺序排列。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来看一下:
上图两款耗油中,右侧某天品牌的配料表第一位就是水,这就意味着水的比例是最高的,排在第三四位的白砂糖和食用盐,就是为了调节味道。很显然,上述两款耗油哪个更好些,一目了然。
同理,大家可以参考上述原则,想想如果需要购买橙汁的话应该选择以下哪种更好呢?
第一种配料表:水、浓缩橙汁。
第二种配料表:水、白砂糖、橙浓缩汁、食品添加剂(柠檬酸、柠檬酸钠、果胶羧甲基纤维素钠、维生素C)、橙乳化香精(含胡萝卜素)、食用香精。
显而易见,根据我们上述的原则,选择第一种橙汁更好一些。
原则二:对于同类产品,配料表越简短越好。
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下面的两种酸奶的配料表来理解。
第一种酸奶:生牛乳、白砂糖、乳清蛋白粉、食品添加剂(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果胶、琼脂、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结冷胶、食用香精)、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
第二种酸奶:生牛乳、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
可以看出,同样是酸乳的配料表,第一款的配料表中相对第二款而言,多了白砂糖、乳清蛋白粉和食品添加剂,并且白砂糖排在配料表比较靠前的地方,这样酸奶在口感上来说第一款肯定会更甜,但是如果从健康的角度出发,当然是第二款更好。
原则三:注意配料表中的文字陷阱。
商品名称是纯酿,应该是纯粮酿制,但配料表却显示水、食用酒精、大米,这妥妥的是业界所说的勾兑白醋啊。本来醋酸是由乙醇转化而来,但是那个乙醇是纯粮认真发酵来的,而不是从天而降的食用酒精。
所以,看配料表时需要辨别食物的原料是否符合常理。
原则四:警惕隐藏的风险。
在一些食物配料表中,还可以发现许多隐藏的不利于健康的成分。比如配料表中的隐形反式脂肪、色素、香精等。
1、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因难以代谢、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易导致发胖等原因,是公认的健康杀手[3]。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是:每天来自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不超过2克,能完全避免最好。若含有反式脂肪酸,则必须在营养成分表中标注出来,但每克产品中含反式脂肪酸含量≤0.3g时,可标注为0,不代表真的不含。
除了自然界食物中含有天然的反式脂肪酸外,一些食品它的原料在生产工艺上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反式脂肪酸。
例如:食用氢化油、部分氢化植物油、起酥油、酥油、人造酥油、代可可脂(类可可脂)、植物奶油、植物黄油、人造黄油、人造奶油、雪白奶油、麦淇淋、氢化脂肪、氢化棕榈油、固体菜油、精炼植物油、氢化菜油、植脂末、粉末油脂等食品原料,常见于甜点零食、咖啡伴侣。
2、合成色素
胭脂红、柠檬黄、靛蓝等带颜色的成分,具有致敏性、致畸性、致癌性,儿童长期使用可能引发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发育迟缓。
3、香精
很好辨别,看到“香精”两个字就可以避开了,具有神经毒性。(因人而异,一部分人觉得味道清新、心旷神怡,一部分觉得刺鼻难闻、头昏脑胀)
对于产品配料表,大家还有什么其他看法呢,可以一起来交流一下,扩大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