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抢先看新冠疫情背景下体育在线教学的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学校体育各项工作产生了严重影响。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年春季开学延迟,春季教学计划完全打乱,教学方式以线上授课为主,体育教学也不例外。针对体育在线教学的实际情况,《体育与科学》编辑部分别组织相关专家以云访谈的形式,对体育在线教学中发生的各种现象以及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在理据上予以分析。被访专家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季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教授和贾齐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杨晓奇教授、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程志理编审、北京体育大学王华倬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张之沧教授和汤卫东教授、扬州大学颜军教授、武汉体育学院赵富学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王水泉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龚朝晖老师,现将访谈内容条分叙析。

新冠疫情背景下体育在线教学的理论审视、现实反思与实践进

路——“疫情下的学校体育”云访谈述评

闫士展

(《体育与科学》年第3期新刊)

1

体育在线教学是新冠疫情下的一次虚拟教学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立足于全球科技发展趋势与治理现实,围绕着“网络强国”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要求。党的十九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建设“网络强国”成为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战略之一。因此,网络信息化成为我国各项事业建设的主要趋势,主导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是关乎社会主义事业永续发展的基础工程。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6号),提出到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为了细化责任,教育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门于年9月发布《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教发〔〕11号),提出了“支持学校研究制定具体办法,切实保障将符合条件的在线课程纳入教育教学体系”的教学资源开发模式。杨晓奇认为,在线教学是国家教育事业科技革命的助推器,截止到年底,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集教师、学生和教学场景为一体的数据化虚拟空间,初步实现了在线教育的数据化、终端一体化,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了辅助作用。

年初,湖北省武汉市等多地发生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的肺炎疫情,并很快蔓延到全国各地,“封城”“居家”“隔离”成为应对新冠疫情的关键词,学生的健康遭受到严重的威胁。为了防止疫情向校园蔓延,教育部紧急发布《关于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要求高校、中小学和幼儿园推迟开学时间,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为强化对学生居家的学习指导,教育部分别发布《疫情防控期间做好高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指导意见》和《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要求学校教师要在线上指导帮助学生居家学习,切实保障学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发布《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在线教学的指导意见》,要求切实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大学体育教学工作,实现“不停学、不停教、不停练、不停训、不停赛”。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科,在课程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育在线教学成为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教育手段,实现学生体能、专项技能和身体基本素质的综合提升。王华倬认为,新冠疫情肯定是短暂的,“停课不停学”中的“停”就限定了新冠疫情的时效性,学生在正常的开学时间无法正常返校,体育在线教学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资源积累的结果,加速并重新构建了一种全媒体的体育学习生态。可见,体育在线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种方式,是教师和学生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共同完成教学互动的新型教育方式。这种方式顺应了科技的发展趋势,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推动着我国体育课堂教学进入一种科技新场景。新冠疫情发生后,为了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政策精神,体育在线教学由以往的体育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转化为主要授课手段,以应对疫情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2

被动式的体育在线教学不是最优策略

张之沧认为,体育教学是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学生的身体实践与体育教师以及课程内容的相互作用而展开,具有典型的身体性、互动性与在场感。体育在线教学并不适合以身体为主要载体的体育教育活动,具体表现在:第一,体育在线教学以电子设备和新媒体为媒介,拉开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与机器之间发生关系,强调学生与媒介语言、图像和符号等的互动关系,将灵活多变的身体实践教学变成了死气沉沉的“听看课”教学,身体被悬置了,因此,在线教学背离了体育教学所倡导的“身体、审美、道德、智慧和知识”五大人格要素统一体;第二,体育在线教学丧失了师生间的主体间性,体育教学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身体实践和情境来调动学生的身体和情感意象,呼唤学生的身体主动参与,目前,新媒体在线教学这种二维的视觉呈现效果,让身体处于一种“缺场”的状态,单纯发挥“心灵”想象,使得学生学习走向了身心二元对立。而且,这种以教师言传为主、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方式,割裂了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使得教学效果大大降低。这种体育在线教学方式,实则是一个人机之间的二向度结构,丢失了师生间的身体在场感,难以构建一个“活生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空间交流平台。

颜军认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学习一种新的运动技能,其最初表征为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而后通过运动认知才能使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Anderson)认为,程序性知识的内部表征形成有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与自动化阶段。认知阶段要求学生主要领会运动技能的显性规则,即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也是形成陈述性知识表征的过程;联结阶段学生则需要将显性规则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此时,陈述性知识开始向程序性知识转化;自动化阶段学生可以高度综合、协调并快速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这一阶段是联结阶段的延伸,两者没有截然的划分。在此过程中,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切身指导下,通过脑-神经系统控制反复尝试体验动作的每一个环节,通过个体的肌肉、神经、骨骼的精细感知,形成运动记忆,从而形成运动技能。疫情期间的体育在线教学,形成的“光看不练、练而出错”的教学现状,不利于学生掌握正确动作,也将直接影响教学、健身和竞赛的效能。体育学习是以个体认知和技术动作实践为特征的活动,必须通过个体的运动认知方能掌握技术动作。学生学习技术动作的过程,首先要全方位观察教师的示范,形成初步的陈述性知识表征,即程序性知识内部表征的认知阶段,这是掌握动作技术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模拟练习并且接受教师的亲身指导,形成程序性知识内部表征的联结阶段,这是掌握动作技术的中间环节。进而通过反复的身心练习、强化,最终形成程序性知识内部表征的自动化阶段,学习至这一环节学生仅需消耗较少的认知资源即可完成动作技能的操作,从而掌握动作技术。显然,体育在线教学会造成运动技术学习效率低下,不利于运动技术的全面掌握。

杨晓奇认为,教学艺术作为提升教学效果与评判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中都必不可少,体育学科教学艺术的体现更多源于多种技术动作的最优组合,而且技术动作的学习是同环境的自然展示,体育在线教学无法发挥体育教学独特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第一,新冠疫情期间,体育教师与学生处在两种不同的居家环境,且动作技术的展示受到显示设备的影响,在电子设备上教师的技术展示比例缩小,无法将规范、精确、娴熟的技术动作向同学全面展示,造成运动技术无法彰显技能教学的艺术魅力,用教学艺术引领运动技术在体育在线教学中是无法实现的;第二,体育在线教学难以保持运动技能教学的艺术性,运动技能教学艺术性的本真体现就是师生在开放性的教学场域内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感应,是师生在自然的环境下进行技术动作的交流与互动,这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体育教学艺术性的原貌。而体育在线教学一方面降解了技能教学的艺术美感,失去了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另一方面割裂了师生间的直接互动以及生生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间由于电子设备的介入,使得教师与学生技术动作学习的交流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形的反馈变得不易,学生群体间缺少合作与交流也会限制学生技术动作的学习。

3

新冠疫情期间体育教学质量的现实担忧

3.1学校体育界创造一切条件降低新冠疫情的负面影响

新冠疫情发生以后,给国家、单位以及个人的工作、生活、学习各方面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在全民居家的社会背景下,学校体育界积极开发体育在线教学资源,并在网络广泛传播,其社会影响力也显而易见。颜军认为,学校体育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迄今为止,绝大部分学生尚未开学,主要是通过远程线上学习形式接受教育。在此期间,就体育教学而言,各类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积极行动,教师精心谋划,全力以赴。主要手段是利用已有的MOOC等网络教学资源、教师个人自编自摄视频,结合线上现场示范、讲解,试图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通道,让学生尽可能全面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广大体育一线教师通过积极努力,重塑了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体现了学校体育人的社会担当,其社会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毛振明也认为,学校体育界应对新冠疫情的各项工作还是比较积极的,必须肯定。他结合自己的经历认为,至少在北京地区体育在线教学工作还是非常出色的,全国学校体育联盟和北京市学校体育联合会两个单位组建了团队,平均每天三万多人参与,粉丝越来越多,效果越来越好。不到四个月,共推荐了多种锻炼方法,指导性文字十余万字。此外,北京市教科院和不同学校还举办了“网络运动会”和“体育达人赛”,对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起到了引导作用。虽然这种不能出门的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好在现在的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交流工具还是比较便捷的,线上的交流很畅通。由于之前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戛然而止,学校体育工作停滞也是无奈的事情。因此,学校体育对新冠疫情的应对速度还是值得肯定的,后续需要对开学做好充分准备,为在线教学转线下教学练好内功,新冠疫情对学校体育的影响才能降低到最低。

3.2体育在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2.1体育教学互动信息的缺失

张之沧认为,新冠疫情期间,体育在线教学让教师和学生进入了赛博空间,让体育教学的互动过程在虚拟时间和虚拟空间的交互作用中完成。在这个虚拟的体育课堂中,如何认识教师、学生和机器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虚拟世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在这个虚拟空间中,需要确立一个基本立场,那就是所有虚拟现实都是人的想象、人的虚构和人的创造,机器呈现的虚拟现实是一个需要依靠人的感觉和思维而存在的物质世界。信息作为物质世界的组成要素,具有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性质。体育在线教学的信息不是人造的,是物质固有的,一切信息都能够运动和传播,具有时空的存在形式。贾齐也认为,体育线下教学的现场感让学生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多元、通用与个性化并存的。体育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虚拟与现实,体育在线教学将三维的立体课堂空间转化为二维的平面教学,形成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体育教学空间从三维立体转化为二维平面,造成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缺失,体育线下教学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模式很难通过二维平面全面呈现,这是造成体育在线教学不方便实施的主要原因。龚朝晖认为,体育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互动存在不对称的现象,例如羽毛球教学中,体育教师手中握的是羽毛球拍,而学生居家不能出门购买器材,只能拿着擀面杖、苍蝇拍或握力计等日用品。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互动完全不在一个逻辑体系中,加之二维平面无法全面反映教师的身体轨迹,体育教学成为一个信息不完整的“舞台剧”。

毛振明强调,体育教学选择二维世界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缺点也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对体育教学的影响也是最大的。体育在线教学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通过视角改变,保证信息的最大化传递。运动技能学习是操作性的,例如手伸到哪里,大臂带小臂这样的动作,体育教师和学生没有完整的信息互动和传递,在线教学要想超越线下教学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从教学内容选择的角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运动技术的内在机理,比如篮球教学可以使用战术板、典型视频慢动作播放等辅助措施帮助学生了解篮球技能。体育教师在运动技能的讲授中,需要认真分解动作衔接的顺序和要点,善于利用语言的反复言说来弥补视觉信息的不足。体育在线教育中无法展示的,可以利用慢动作技术,尽最大可能将视频信息还原到三维世界,常见运动技术应用和经典范例可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师怎么去弥补信息缺失是在线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行”带“知”是线下教学的特点,那么“知”带“行”是在线教学的特点。因此,学生只有知道、理解运动技能后才能为以后参与体育锻炼奠定基础,做好充足的准备。体育在线教学的优点也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动作,线下教学用肉眼观察动作的速度和慢动作播放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例如,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在发球时怎么发力,手腕怎么抖动,脚步怎么移动,把这些基本动作都做成慢动作播放。在线教学中的信息传递是可以滞留在某一个瞬间的,而线下教学不能滞留,教师的慢动作示范也不可能完全静止。虽然在线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运动技术的部分瞬间和整体运用在理论上有更深刻的认识,但是在实践层面,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全面掌握和应用,还是需要在日后不断摸索。

3.2.2体育教学情境创设的障碍

季浏认为,在体育课程内容安排上应该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真实情境,切身体会到如何在体育活动中敬畏规则、公平竞争和协同合作。杨晓奇认为,由于体育教学更多是与教师和学生的“现场”同步共在,依此就形成了体育教学的“此时”与“在场”的二维特征。“此时”是教学活动中的时间问题,“在场”就是教学中的空间问题,时空俱在,就构成了教学的基本特征。在体育教学中,身体轨迹与肢体活动就必须体现出其所承载的时空特征,进而围绕这种时空特征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增强教学的现场感。体育教学情境的创设在以下两点很难实现。第一,仅仅通过教学语言描述创设情境不符合体育教学的特殊性。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的教学语言不是描述确定的知识点,而是描述身体的真实感受,既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也要旁征博引,有感染力。通过语言描述某个运动技术的要领,让学生对动作要领建立起最起码的教学感知。但是,掌握运动技术更需要观看人的神情,在人的视觉互动中形成本体感觉,而教师和学生在语言互动方面很难达成默契,视觉互动更是难上加难。第二,教师的动作示范很难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体育在线教学需要借助教师的亲身示范与动作展示完成情境创设。教师动作示范体现了教学的具身性特征,发挥了身体的“在场”而非“离场”,使得身心处在和谐统一的教学认知进程当中。体育线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一个情境共同体,学生和教师都是在相同情境中的身体“在场”。而疫情期间的体育在线教学,教师和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情境,每个个体的情境完全不同,这就会造成身体“离场”,给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增加了障碍。

王华倬认为,体育教学的本质,就是需要师生面对面,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在必要的教学环境中完成教学。体育教学质量需要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才能得到保障,这个情境是综合多种教学环境和环节后自动生成的大环境。体育在线教育的创设过程中,需要教师、学生和环境反复的适应和沟通后才能达成,这是一个自组织过程。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持续的时间、真实的身体模仿和情感的真实投入,而体育在线教学具有封闭性,加之教学的视觉界面也在不断地切换,自组织的教学情境不可能实现。体育教学若失去自觉形成的教学情境,就不可能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增加了许多无效的教学环节,学生的负面情绪可能增加,不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欲望,最终导致学生无法将身体运动的需求转化为体育学习的动力。

3.3.3体育教学方法应用的空缺

程志理认为,动作技术学习时,教的一方“讲解-示范”与学的一方的“接受”,这种“教-学”关系中,对于学习者,有一个“我”与“无我”的转换机制。模仿,是所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之所以“共同”,源于“共情”。新冠疫情就是“共情”,这是自然发送给人类的警世恒言,人类想要一个更为安全与健康的未来,就需要重新思考未来的教育。体育教育中的动作技术学习是身体认知的方式,疫情环境提供了我们绝佳的思考路径。他发现,一只鸟在窗台上叽叽喳喳叫,家中的猫在室内隔着窗玻璃跟着叫,里外呼应,近乎交响。他还在小区的草坪广场上,看到两个婴儿比咳嗽的游戏,小妹妹咳嗽,小哥哥也跟着咳嗽,且声音还越咳越响。这就是一种“共情”现象,共情的能力是一种“准”,准确的“准”。对于草坪上的这两个宝宝,他们是没有偏见的,甚至是没有立场的。要有立场也是肚子饿了要吃、困了要睡这种本体论的立场。当我们能放下偏见与立场,“客观”了解对方,于是“共情”就产生了。其实,共情就是交换视角,用“他者的视角”而观。这就是“神通”,为何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因为“自我”不坚固。波兰尼有一个概念叫“默会知识”,动作技术就是一种默会知识,在操作过程中获得。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教师教法,语言的、示范的等方式只是辅助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我”的骨骼、肌肉、神经系统的综合效应。这是一个默会的身体操作过程,这个操作过程的机理就是,“我”在教师“讲解示范”时,因“共情”(也可以说是虚拟化的“移情”)而呈现“无我”(他者的视角),为此而“模仿”获得教师教的新动作。

赵富学认为,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技术教育,本质是教师和学生“言传身教”式的教育。在线教学改变了这种教育模式,形成只能“言传”不能“身教”的体育教育模式。他调研发现,体育在线教学效果比较差,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不高。虽然,体育教师要求学生多看回放,而且是多维度回放,但是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还是没有办法呈现。此外,根据清华大学本科生体育在线调查结果看,疫情过后希望继续在线上课的学生仅有9.36%,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发现,学生对体育在线教学的满意度很低,学生与教师之间根本没有办法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他很认同程志理的研究,“讲解-示范”是最基本的体育教学方式,“共情”也是学生和教师在动作技术学习中的最佳状态。“讲解-示范”可以作为体育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但是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使用“纠错法”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动作,也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由于视觉呈现的信息限制,体育教师不可能在第一时间看到学生运动技术的错误,也就没有办法让学生的错误在第一时间得到纠正。体育在线教学,因为“纠错法”不能妥当使用,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影响还是很大的。龚朝晖认为,在线下教学过程中,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是同等重要的,运动技术动作的互相纠错是掌握运动技能的关键,因为学生在运动学习过程中对于体育教师的专业术语把握程度不高,而专业的体育教学术语又不可避免。体育在线教学,让教师和学生都在不同的空间内,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基本是不可能的事。因而,“言传身教”式的教育不仅仅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更重要的是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

3.3.4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的盲区

贾齐认为,疫情期间的体育在线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介互相作用中完成。对体育教师而言,体育在线教学效果评价的最佳方式就是多采用问题式的教学预设,教学中可以预设一些有利于学生回答的内容。在居家有限的空间内,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作出预设,不断提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去思考。新冠疫情期间的体育教学,就是教师不断进行运动技能示范或视频慢动作讲解的重复过程,这样的内容属于常规内容,对学生而言可看可不看。看了以后,收获在哪里,能不能引发学生对运动项目产生新的思考?由于体育在线教学的空间限制,教师在体育教学效果评价中存在很多盲区,运动技术的学习效果评价也不能全方位跟进,失去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的意义。王华倬认为,疫情期间的体育在线教学,着重强调动作中的易错点或难点,如果将易错点、难点与教学目标集中起来以教学问题的形式呈现,这样一定会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实现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的准确性。对体育教师而言,学生的真实动作并不一定能准确地反馈给教师,由于教学设备的影响,许多学生反馈给教师的上课画面和画质也不一样,这可能给体育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带来误区。

王水泉认为,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坚持表现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这也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式。表现性评价就是观察学生在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中的整体表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投入程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终结性评价就是需要对每一个模块教学或一个学期的教学进行一个最终评价。两种方法相结合可以兼顾学习过程和结果,但是疫情期间学生的运动器材和场地都没办法得到保证,通过很小的显示界面根本不可能看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投入程度,过程性评价根本不可能完成。终结性评价就直接牵扯到学生的学分或学业成绩,因为新冠疫情这种不可抗力影响到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体育教师也只能选择妥协。颜军认为,体育在线教学需要完善教学途径,就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什么途径串联体育教学活动的问题。串联方式为在线教学时,教师应该探索如何螺旋式提升教学效果。利用好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需要教师不断对学生进行跟踪,学生的运动能力要一节课比一节课要好,一直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在进步。因此,体育在线教学对学生每节课都要评价,评价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修正,能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这种评价方式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评价过程中会不会因心理疲劳问题影响教学效果评价的真实性,也是值一个得反思的问题。

4

后疫情时代体育教学的实践进路

4.1近期阶段:围绕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合理研判体育教学恢复的各类风险

5月17日,国家卫健委和教育部联合出台了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的疫情防控技术方案,对各类学校全面复学复课提出了指导意见,但是并没有对体育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学生复课复学后,体育教学是坚持在线教学还是恢复线下教学?季浏认为,新冠疫情虽然得到了控制,但并不意味着彻底结束,若学校不能恢复体育线下教学,体育在线教学依然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最佳备选方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体育在线教学内容设计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绝对不能过分重视技能教学。他建议,若学校还不能恢复体育线下教学,体育在线教学应该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教育。第一,健康教育。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健康就是全国人民共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aiwanqi.net/xgtz/58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