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营养与抑郁症肠道菌群与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精神疾病,严重危及人类健康;其患病率达15%,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2.3%。WHO预测到年,抑郁症将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二大疾病。因此,加强抑郁症预防、治疗以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迫在眉睫。

肠道菌群与抑郁症

肠道菌群与人体是共生互利关系的有着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又被称为人的“第二基因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参与调控脑发育、应激反应、焦虑、抑郁、认知功能等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人体内肠道微生物细胞的数量是人体内细胞数量的9倍,其基因总量约是人自身基因数目的倍。因此,肠道微生物被认为是人体最大、最直接的外环境,对维持人体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近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能通过“微生物-肠-脑”轴来影响大脑神经神经生化和行为表型。抑郁症代谢组学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伴有肠道微生物源的代谢物(例如马尿酸盐,二甲胺和二甲基甘氨酸)紊乱,提示肠道微生物紊乱可能是抑郁症的一个重要特征。

营养平衡与菌群平衡

人们早已熟知,肠道菌群在调节胃肠道运动,促进消化吸收和免疫功能等,直接或间接参与营养物质的能量代谢与维生素合成,影响脂肪吸收与分布等生理生化作用等;肠道菌群在肠道黏膜表面形成一道生物屏障,抵抗病原菌增殖和病毒感染,促进完善人体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系统的发育,平衡机体的免疫功能等。

人体不仅要为自身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提供平衡的营养,还要为栖息在肠道内细菌的肠道菌群提供生存场所和营养,而这些细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等,则为人体产生有益的物质,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K,烟酸、泛酸等;还能利用蛋白质残渣合成必需氨基酸,如天冬门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等;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同时还能促进铁、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一旦缺少会引起多种疾病。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构受长期膳食模式的影响。肠道菌群依据自然属性分类9个门,其中包括: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疣微球菌门、梭杆菌门、蓝藻菌门、螺旋体门、VadinBE97门。营养平衡,食物的多样性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成正比。如,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会促进肠道中厚壁菌门细菌的增殖,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和高膳食纤维的饮食增加拟杆菌门细菌的数量,膳食营养模式是影响肠道菌群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

膳食营养平衡是影响肠道菌群组成的关键因子之一,在肠道菌群的定植、成熟及肠微生态系统稳定的保持中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肠道菌群平衡的多样性构成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动态平衡中,互相制约、共存共荣,年龄、感染、疾病、抗生素、膳食营养模式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都会损坏健康肠道菌群的平衡,膳食多样性的减少会改变人类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肠道菌群平衡失调会增加各种慢性疾病的易感性和心理健康。

菌群平衡与抑郁症

肠道内的微生物能够调控人的生理和心理,人的很多行为可能来自于我们的肠道。动物和临床研究的结果表明,益生菌能够降低抑郁和焦虑,提高认知能力,改善自闭症、多发性硬化症、阿尔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症等,有益于人类的心理健康。例如,厚壁菌能够强化免疫力,拟杆菌影响体重,梭菌可使脾气性格失控,肠胃炎症可导致女性抑郁样行为。肠道微生物可以让我们患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甚至孤独症,研究人员发现患有这些疾病的人,同时患有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而且这不是偶然的。有直接临床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干预能够控制这些心理异常疾病。

大家都有口腔溃疡或疱疹的“上火”体验,这是一个典型的人体营养平衡、微生态平衡与心理平衡的互动案例。在繁忙的工作中机体代谢增强忽视了膳食营养的平衡,以B族维生素为代表的营养素不能满足增高的机体代谢时发生口腔溃疡,在焦虑时,神经细胞中的五羟色胺水平迅速降低,寄生在三叉神经结的疱疹病毒会根据神经细胞的安定程度,来决定是否寻找新的宿主,出现口腔溃疡或面部疱疹等。

肠道菌群发生改变的动物,如无菌动物、肠道病原菌感染以及被抗生素和益生菌处理过的动物与正常动物相比,在抑郁、焦虑和认知行为和神经生化上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其行为表现是,无菌动物具有过度的应激反应、空间记忆能力下降,以及相关脑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5-HT和谷氨酸受体(NR)的表达异常;抗生素处理则增加了小鼠在明暗箱测试中的探索行为、减少了穿梭的潜伏期以及提高了海马和杏仁核中BDNF的水平;肠道柠檬酸杆菌感染会导致小鼠的焦虑行为和迷走神经节c-FOS蛋白表达的增加。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可以改善应激小鼠的焦虑和抑郁行为,并恢复伽马氨基丁酸(GABA)A和GABAB受体在海马、下丘脑、杏仁核和前额叶的正常表达水平。

医院曾对两名老年认知障碍患者进行了NS乳酸菌治疗,在2个月后的心理测试中显示,两名患者的测试结果都较之前有明显改善。临床应用已经发现各类益生菌的独特作用,例如鼠李糖乳杆菌可减轻强迫症、脆弱拟杆菌能缓解孤独症,瑞士乳杆菌有利于治疗焦虑和抑郁症。

人类常见的肠-脑疾病包括肠易激综合征(IBS)、炎性肠道疾病(IBD)和肝性脑病(HE)。这类疾病不仅具有明显的肠道症状,如排便异常、消化不良、腹痛、腹胀和肠道炎症等,同时还伴有焦虑、抑郁和认知功能减退等神经症状。肠道菌群失调还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是导致多发性硬化症、慢性疲劳综合征、阿尔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症等的重要原因。

肠道菌群参与调控脑发育、应激反应、焦虑、抑郁、认知功能等中枢神经系统。人的身心健康受共生微生物的影响很大,人类应避免滥用抗生素及各类精神疾病药物,有益共生微生物将是解决人类精神和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一些研究甚至发现,通过服用共生菌治疗心理精神类疾病,比普通药物作用更快。植物乳杆菌,瑞士乳杆菌和婴儿双歧杆菌能升高大脑中的五羟色氨(5-HT)和多巴胺(DA)等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水平,且这些神经递质的代谢产物水平显著降低。“肠脑”负责向头脑递送所需的95%的五羟色胺和50%的多巴胺。如果肠道传递的这些物质减少,会使信息传递减少。如果将迷走神经切断,动物的很多本能行为会消失。因此,对于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心理异常,调节和恢复正常肠道菌群的疗法可能更直接和安全有效。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福州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aiwanqi.net/zbgn/21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