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练,经常被问到我该怎么减肥,多久可以做到?假设我们是一个可以吃胖的的人,那要做到减脂必须控制热量的负平衡。
今天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关于减脂的那些数据:
首先,了解第一个关键数据:一公斤脂肪可以约等于千卡热量,也就是说你每产生的热量赤字,如果所有热量消耗或是饮食限制都作为降低脂肪之用是时,就可以消耗掉1公斤脂肪。那这时我们就不难算出一个要减掉5公斤脂肪的人需要少摄入多少热量。这里需要注意是脂肪,不是体重,5公斤脂肪可以让你的体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5*=千卡
那每天摄入多少呢,NSCA-CSCS建议数据为运动员每天的卡路里摄入不可低于-千卡,这个可以作为减重的起始点。对于久坐的人每天摄入千卡(女)或千卡(男)。这个标准是欧美数据,亚州数据应该略低,个人经验女性左右可以。在这我们就能确定要摄入多少热量了,每餐-千卡热量,如果按正常饮食是一定不会饿的。食物的选择很关键,同样是土豆,不加工的土豆每克77千卡,而薯片克千卡,八倍热量。薯条也是每克千卡。选择健康,加工少的或蒸,煮,拌等健康烹饪方式。下面是一张我认为常用的食物成分表:
其次,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在减脂中的作用有两方面;
一,每增加1公斤肌肉,每天可以让你多消耗大约千卡的热量。
二,力量训练能提高基础代谢率,研究显示,无训练经验者进行剧烈抗阻力训练3天后。平均静息代谢增加9%,有训练经验者静息代谢平均增加8%,因为高强度肌力训练后至72小时内,微创修复与肌肉重塑过程需要更多的热量(ACE),当然当中也有过量氧耗的功劳。以我为例,我的静息代谢率是kcal(后面有算法),有训练经验,高强度肌力训练后代谢率提升为:kcal*(1+0.08)=,提升了kcal,维持72小时左右。
第三,日常活动量:这个过程的个体差异化明显,没有准确的衡量,我们就简单看看我的一些记录。身高,体重公斤。经试验,每分钟行走步数为-步之间,每小时大约可以走0-步,也就是每小时以5.6-6.4公里的速度水平面快走。这一小时快走大约消耗-千卡热量(这个接下来我会讲计算方法呈现出来)。这样来算一天的消耗就会有一个估算,事实上大家的步数够了,但并不是一次完成或者是很慢的速度完成的,那消耗量就小了。
最后,运动:关于运动我们更多的是使用代谢当量梅脱(MET)这个概念来完成估算。
在此,我们需要知道两个概念和一个公式:
第一个概念是梅脱和梅脱系数。在安静状态下,平均代谢率为3.5ml/kg/min,在运动可以是梅脱的几倍(比如水平地面步行,以4.8公里/小时的速度是3.3梅脱)。那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的运动梅脱的系数是几呢?这个不用急,下面会有一张表可以查到经常做的运动的系数。
第二个概念是热量消耗。人体在燃烧脂肪和碳水化物这些产能物质时,需要消耗氧气,从而产热做功。在日常活动中身体同时消耗多种产能物质,没消耗1升氧气产生5千卡的热量,这是个关键的数字我们一会用到。(ACE)
还是以我为例,80公斤体重来计算我做循环训练1小时所消耗的热量,循环训练的梅脱系数是8.上面表格可以查到。
第一步:3.5ml/kg/min(梅脱)*80(体重)=ml/min
第二步:ml/min
0=0.28L/min(单位换算)
第三步:0.28L/min*5kcal=1.4kcal/min
第四步:1.4kcal/min*8=11.2kcal/min
第五步:11.2kcal/min*60min=kcal/小时
到此大家可以看到我完成一小时循环训练可以消耗kcal的热量,你也可以用此方法算出你运动时的热量大约消耗多少。当然这是一个估算值,作为参考使用。
如果把这个复杂的算法去掉单位做成一个简单的公式就是:
其中的80是体重,8就是梅脱的系数哦,可以上面查的MET表得出,不同项目的系数值不同。
我们也可以利用此方法算出你的基础代谢率,
接上面第三步1.4kcal/min
第四步:1.4kcal/min*=kcal(每天24小时有分钟)
这就是我的估算基础代谢率。
有了这些数据你应该能知道你如何做能做到减脂了吧,要注意不要一不小心减太多哦。最后一个数据,每周脂肪下降的最大速率,大约是1%的身体体重。逐步的减重以确保最多脂肪减少以及瘦肉组织的保留。快速的减重可能会造成瘦肉组织(肌肉与水分)的下降量会是脂肪组织下将降量的3倍(CSCS)
总结:减脂并不是最难的,控制体重才是最难的部分。大家也看到了,减脂关键的部分是吃的控制,说着简单,做起来很困难,需要我们逐步调整饮食习惯。我一直觉得堵不如疏,合理的饮食才是控制体重最有效的方法。那运动就没关系了吗?不是的,最后,我们再看看运动在减脂中的作用:
运动不仅能有效减重,对维持健康体重起着重要的作用。
1.运动能增大每日消耗
2.运动,尤其是力量训练,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体重损失
3.运动能抑制食欲并对抗饮食对静息代谢(RMB)产生的影响。
4.运动能提高机体的燃脂效率
来自ACE教材
文章中的数据来源于NSCA-CSCS,ACE-CPT,《中国食物营养成分表》
版权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