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之前两期介绍了食品名称和配料表,相信大家对食品标签有了一定的认识了,现在,就来给大家介绍营养标签中的重要成员——营养成分表!
从年1月1日起,我国强制性要求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上要明确标示能量、核心营养素的含量值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的百分比。例如:
核心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而所谓“营养素参考值”,官方定义是“专用于食品营养标签,用于比较食品营养成分含量的参考值”,那么这个参考值代表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看到,上图能量这一栏,对应的营养素参考值为4%,意思就是对于一个标准人来说,每g这种食物能提供的能量占到了这个成年人一天推荐摄入的能量总量的4%,标准人是指日推荐能量摄入量为kcal(kJ)的成年人。其余的营养素同理,营养素参考值为5%的蛋白质就是每g这种食物提供的蛋白质占标准的5%。
有些食物的营养成分表标注的项目不止能量和四种核心营养素,那是因为GB-《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规定了,“对除能量和核心营养素外的其他营养成分进行营养声称或营养成分功能声称时,在营养成分表中还应标示出该营养成分的含量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的百分比。”,以及除强制标示的内容外,营养成分表中还可以选择性标示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等其他成分。营养声称是指描述食品中能量或营养成分含量水平时用了“含有”、“高”、“低”或“无”等词,以及与消费者熟知的同类食品进行比较后用了“增加”或“减少”等词。例如某高钙牛奶,增加了“钙”这一项。
再比如某普通酸奶,虽然没有进行营养声称,也增加了“钙”这一项。
另外,因GB中未强制规定能量和营养成分含量的表达方式,既可以用每克(g)、每毫升(mL)来标示,也可以用每份食品可食部分中的具体数值来标示。当用份标示时,应标明每份食品的量,份的大小可根据食品的特点或推荐量规定。所以在看这些数值的时候,要注意看看标示的是每g或每mL,还是每份。有一些能量、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商家为了使数值看起来没那么“可怕”,会使用“每份”进行标示,例如: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含量标示的0值不等于没有,而是因其含量很低,当某营养成分含量数值≤“0”界限值时,其含量标示为“0”。
例如,某食品的营养成分表中标示反式脂肪含量为0,实际上只是每克该种食物中反式脂肪含量≤0.3g,标示含量为0。
这么一个小小的表格虽然并不很起眼,但是它却又大用处,也有些人即使懂得表中的内涵也不太重视,认为只有减肥和增肌的人才用得着看营养成分表。事实上,合理的膳食确实能改变你的体重,但是它真正重要的作用是决定你人生未来三四十年的生命质量。
我国居民存在的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的问题,特别是脂肪、钠(食盐)、胆固醇摄入过量的问题,是引发慢性病的主要因素。失衡的饮食是慢性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例如高脂饮食会导致肥胖、血脂异常;钠摄入过量的饮食则易导致高血压。但是,公众普遍对食物营养与慢性病的关系不太了解,也意识不到自己的饮食习惯存在脂肪摄入高、胆固醇摄入高、盐摄入高这些问题,只管自己吃得开心。导致被确诊为不可治愈的慢性病的时候,经医生一句话点醒才明白,可是这个时候就已经晚了。
营养素摄入参考值的出现,就是要让公众在慢性病发展到不可挽回之前,就认识到自己的饮食习惯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促使我们寻求改变。营养成分表和它里面附带的参考值百分比可以提供及时的、科学的指导。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计算自己即将摄入的各种营养素的量,从而平衡自己的膳食。并且,由于营养成分表就印在食物的外包装上,它可以让大家在选择食物时就开始影响我们的决策,而不是当事后诸葛亮。例如,一根含有一天差不多30%配额的钠的火腿肠,如果今天三餐已经吃完了,大家看到营养成分表时应该会多考虑一下是否有必要再吃下去。
(图为净含量为50g的火腿的营养成分表)
不过,仍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虽然营养成分表上贴心地把各种需要算的数字全都换算成了百分比,最大化减少大家实践健康饮食的阻力,但是由于每个人性别,身高,体重,生理病理情况都有所差异,对于比较平均而健康的人来说,粗略用NRV确实很方便,但是这个数据更加接近成年男性的能量需求,对于一些身体情况比较特殊或是有特殊需求的人群(比如特别瘦小的女生,长期卧床的病人,高血压患者,运动员等等),直接参考NRV值就不太合适啦,而应该直接使用表格里的“绝对值”。比如高血压或者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是绝对不能使用钠的NRV参考量来衡量食品是否合适自己,因为正常人每天钠摄入推荐上限是mg,而对于需要严格控制血压防止心血管疾病的人群,美国AHA机构则建议把钠摄入量进一步减少至每天mg(比正常人打了个7.5折)。所以此时这类人群就千万不能看着食品标签上钠的NRV照单全收了而应当在心中默默打折。
愿大家都能吃得快乐又健康!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