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住食物中的抗癌物质
留住蔬菜维生素C1、先洗后切,切好即炒,炒好即吃
2、适当加点醋
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广泛地存在于新鲜蔬果中,对食管癌和胃癌的防治效果较好。要减少维生素C在烹调中的损失,应注意先洗后切,切好即炒,炒好即吃。因为维生素C易溶于水又易氧化。不要挤出菜汁,因为菜汁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酶等。
维生素C在酸性环境中不易分解,可适当加点醋。有些人烧煮豆类食物、蔬菜喜欢加点碱,使食物酥软,但这么做会破坏维生素C,降低蔬菜的营养,最好不用。
不同烹调方法对蔬菜中维生素C的影响1.炖菜:维生素C的损失率为8.1~33.5%;炖菜10分钟损失率为0.4~45.2%,30分钟损失率显著升高,达11.4~66.9%。
2.煮菜:维生素C的损失率为15.3~19%,煮熟后所保有的维生素C有50%左右在菜汤中,如果只吃菜而不喝汤,则损失率在60%以上。煮菜后挤出菜汁,其维生素C损失最大,达83.3%。
3.炒菜:青菜切成段,用油炒5~10分钟,维生素C的损失率为36%;小白菜用油炒11~13分钟,损失率为31%;菠菜切成段,用油炒9~10分钟,损失率为16%;番茄去皮切成块,用油炒3~4分钟,损失率仅6%;辣椒切成丝,用油炒1.5分钟,损失率为22%;卷心菜切成丝,用油炒11~14分钟,损失率为32%。一般炒菜只要大火快炒,维生素C的损失率可以控制在10~30%。
4.菜烧好后存放:有时菜烧好后不及时吃,存放20分钟至1小时,与下锅前相比,维生素C损失率达73~75%。
5.熟菜冷冻后再回锅加热:菜烧好后不及时吃,又怕变坏,使先冷藏起来,到要吃时再回锅加热。这样维生素C也会损失,损失率达熟菜的14~17%。
留住绿色蔬菜的叶绿素1、开水烫数秒
2、急火快烹
绿叶蔬菜中的叶绿素是一种很好的化学保护物质,可以阻碍致癌物的吸收,降低致癌物的作用,减少各组织癌前病变的风险。
想要留住叶绿素,一是做到烫漂,就是用开水烫数秒,让蔬菜内的酶失去活性,起到保护叶绿素不被分解的作用;另一个方法是急火快烹,用猛火快速把菜肴做熟,叶绿素也不会损失太多。
留住十字花科蔬菜的糖苷1、清洗不要浸泡太久,切好即炒
2、生吃细细嚼
3、蒸炒更好
十字花科蔬菜主要有甘蓝、菜花、卷心菜、西兰花、芥蓝等,这类蔬菜含有芳香性异硫氰酸脂等植物化学物质,这是一种以糖苷形式存在的抗癌成分。
要想最大化地发挥十字花科蔬菜的抗癌作用,洗时不要浸泡太久,避免细胞损伤,切好后马上下锅烹调。如果生吃,一定要细细咀嚼,令抗癌物质充分释放。蒸、炒的方法传热效率高,且不会让活性物质损失于水中,比煮的方法更能保存抗癌物质。
保留鱼肉的蛋白和B族维生素1、清蒸和烧烤
2、烧焦不能吃
鱼本身就是肉食中最好的蛋白质来源,有些海洋鱼类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还具有抗癌作用。鱼肉中含丰富的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等,还有少量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E。为保留营养素,做鱼最好的方式是烧烤和清蒸,最差是油炸。
烧烤鱼肉中的维生素B2、B6,维生素A和维生素E损失都很小,只有维生素B1略有损失。同时,烧烤后,鱼肉中的钙、钾、镁含量显著提高。
清蒸鱼会损失较多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B1,其他维生素和矿物质保存良好。水煮鱼的水溶性维生素大量损失,维生素B1、B2、B6显著减少,矿物质也损失。
红烧鱼经过油煎、淋明油等复杂操作,维生素和矿物质损失都较大,且脂肪含量增加。油炸鱼需高温过油,会使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都大量损失,且脂肪含量显著增加。此外,做鱼千万注意不要烧焦,已经焦的部分不要吃。
日常饮食抗癌的3大原则 1不要过咸——亚硝酸盐如果减少食盐、盐腌制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那么胃癌发病率就会下降。亚硝酸盐是导致肿瘤的第一杀手。不新鲜的蔬菜、腌制的火腿、泡菜都含有这种致癌物。
通常条件下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只有过量摄入亚硝酸盐,体内又缺乏维生素C的情况下,才会对人体引起危害。如果吃的过咸,会破坏胃黏膜,促使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
2不要过细——纤维素现代人吃的粮食过于精细,使得纤维素的摄入量大大降低。纤维素能吸附大量水分,促进肠蠕动,加快粪便的排泄,使致癌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缩短,对肠道的不良刺激减少,从而可以预防肠癌发生。
粗粮、麦片、芹菜、木耳等都是富含纤维素食品。但过量摄入纤维素会影响诸多营养素的吸收,使体力下降,故每天10—30克为宜。
3不要过油——油、动物蛋白调查显示,如果油、动物蛋白的摄入量增加,大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的发病率就会上升。高温煎炸食物会产生苯并芘、杂环胺类化合物和丙烯酰胺,与妇女肺腺癌可能相关,而水煮及微波炉蒸则不发生。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白癜风能彻底治愈吗